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及景观特点 发布时间:2015-09-11 上传者:bestwish2

儒家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道家思想则强调以自然为宗,主张无为,认为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修持方法上重视人的“悟性”。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儒道佛三家传统文化在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成长:他们一方面以仁、礼等伦理道德约束自身,并奉之为处世立命至高无上的准则;另一方面又用少私寡欲、恬静淡泊、洁身自好等清静无为思想作为品格磨炼的最高目标。因此,作为以文人造园为主的古典园林中观赏植物及其景观也无疑地打上了儒道佛三家传统文化的烙印,并表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多样的景观表现手法。

  1 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

  1.1 比德传统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善)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外在形态、生态上的科学生理性质、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也就是说有与人好的本质、本质力量相似的形态、性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亦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

  因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们,在经营园林植物及其景观中,便总是以具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例如,在园林植物中,广泛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知后凋”《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与松、柏精神近似的有水中荷花。宋代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写照,是人们品格磨练的极好榜样。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在“以儒化民”的文化氛围中,文人们会根据各自的素养、水平,对植物做不同的欣赏,你可以欣赏它们的刚直美、高洁美,也可以领略它们的雅逸美、潇洒美,但总的都是在寻找植物的某些内在特性,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赏景、赏花与文化相关联的特有传统的审美方式。

  1.2 具有“雅、静、清、逸、飘”等闲情美

  对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单一性地看作“比德”型景观,显然是过于单调,缺乏情趣。所以,园主常根据自身之爱好,特别是那些官场失意,隐影于朝外的士大夫,总是选取适合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在园林中适当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四时八节的邀约知心好友,欣赏吟咏。例如,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梅花也是一种具有“标格清逸”精神属性美的花木。宋代范成大说它:“梅以韵胜,以格高”(《梅谱前序》;徐致中赞美它:“要知此花清绝处,端知醉面读《离骚》”;陈与义赞美道:“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殊”;洪璐赞美它:“性姿素朴,仪容古雅”。正由于梅花具有雅逸美的精神属性,因此最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林逋的七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可谓“梅以韵胜”的千古名句。最为突出的是宋代张磁,他提了六条荣宠之道:“为烟尘不染;为铃索护持;为除地径净落瓣不溜;为王公旦夕留盼;为诗人阁笔评量;为妙妓淡妆雅歌。”按此标准,赏梅就格外超尘了。

  荷花,“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华而自逸”,是颇具雅逸精神美的花木。宋代于石《西湖荷花》一诗中,收月夜赏荷的意境美,写得如画如歌:“夜深人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水天倒浸碧琉璃,净质芳姿澹相顾;亭亭翠盖拥群仙,轻风微颤凌波步;酒晕潮红浅渥唇,肤如凝脂腰束素;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娇泣露;湖光花气满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雾;恍然人在蕊珠宫,便欲移家临水住!”

  竹子,又是一种具有雅逸精神美的植物,素为中国古代文人看重。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对竹子的雅逸美说到了极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将有竹与无竹提高到雅与俗之分,可以说是苏轼对竹子雅逸精神的最大挖掘,并为以后所有文人所公认。

  1.3 崇尚自然,追求天趣

  古代无论儒、道、佛三家都讲“天人合一”,认为人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特别是道家极力推崇天地自然之美,提倡“人法地,地法天,人以天地为法。”“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庄子》)。这种思想反映在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不仅植物材料来源自然,而且不加修剪来展示植物色、香、姿等自然面貌的。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杨万里)表现的是荷花和菊花的色彩美:“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这是梅花的俯态美:“半粒能含万斛香,一枝解夺千姝丽”(杨基)这是展示桂花的香味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必欣然为乐”,南朝齐梁陶弘景特爱听松,这是松的音响美:“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是植物的光影美。古代人赏花追求自然天趣,更推崇物我两忘的赏花境界,如“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陆游《梅花》):“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

  1.4 具比兴内涵

  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德”说侧重于通过花木形象寄托,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这是中国传统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帮助中心| 合作伙伴| 产品服务|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土木在线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