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许多有识之士在理念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节约型绿地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对于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普遍认可的定义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仇保兴,2006)。对称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有不同的阐释,而从人文的视角出发,笔者认为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的理念是在时间的长轴上展开风景,在操作层面则体现为对土地肌理的尊重以及联合所有生物共建生活家园。
1、在时间的长轴上展开风景
曾几何时,在没有设计师的时代,城市里存在许多令人难忘的风景,如充满生活气息的曲折街巷,房前屋后浓荫蔽日的大树,菜地里、池塘边、院长角落里一丛一丛的野花。这些风景让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终生难忘,不仅因为它们在一年四季里变化着迷人的景色,更重要的是它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当地人一起成长。无论是孩童时代与伙伴无忧无虑戏耍的童年,还是年轻时与相爱的姑娘畅想幸福未来的光阴,无论是中年时在农耕暮归路上与村人聊家长里短的岁月,还是老时在夕阳西下时抽着烟斗闲看落花流水的时光,它们一直都在人们的生活里面。这些风景或许并不绚烂如画、壮丽如诗,但它们是当地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刻录着当地人成长的记忆,承载着他们辛酸与快乐、梦想与寄托,是人们在苍茫大地上定位自我的大地坐标,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归属感的认同之物。
进入设计师时代,城市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设计师的城市规划蓝图里,那些土生土长的风景由于其貌似散乱无序的特点、世俗与老土的特质被一抹而去,替而代之的是富丽堂皇的现代建筑、漂洋过海的奇花异草。于是乎,城市变得恢宏和有序、壮丽和洋气了。然而,人们发现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的并不快乐,因为在巨大的铲车轰隆开过去后,那些熟悉的风景全部消失,陌生的环境从天而降,在曾经熟悉的土地上,人们仿佛一下变成了迷失方向、没有寄托的陌生人、外来者。人们失去了认同和归属感,怎么可能快乐呢?
回到没有设计师的时代,我们就会发现,城市的风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在空白的场地上堆砌出来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它们尽管没有今天的城市设计效果图那样绚烂夺目,但实实在在的融进人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人们一起成长,成为人们生活与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风景设计不是在电脑的二维空间里勾勒优美蓝图,也不是在铲平的三维土地上堆砌华丽建筑和如画风景,而是在时间的长轴上结合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的力量看护风景。在此过程中,设计师作为风景的看护者,通过照看、保护和保存、规划和设计、维护和监管风景及其组成要素,包括土地、空气、 水及岩石、石块和建筑等,从而维护和保障风景、生活在风景中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1]。
关于如何在时间的长轴上展开风景,纽约弗莱士河公园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填埋场中,设计师充分运用自然的力量,在时间的长轴上去生产土壤、培育植物,直至其成为一个健康、高效的城市开放空间。可以想象,在其初期阶段,荒芜的垃圾堆景观可能不堪入目,但在时间的维度上,当地的人们将看到自然施展其伟大的力量,使得风景一点一点变美,而每一点变化都将深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富有意义[2]。
2、尊重土地肌理
土地肌理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共同作用在大地上刻画下的痕迹,从表现形式可分为物质和意识层面上的土地肌理。在物质层面上,根据研究的尺度,又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尺度上的土地肌理。前者如城市用地结构和大地山脉水系格局,后者则体现为局部的细节,如崎岖的黄尘古道、浓荫蔽日的大树、路边散置的歇脚石、山坡上一层层的梯田等;意识层面的土地肌理以时间为参考坐标则可以分为过去的人文痕迹、现今的生活图式两种。前者指过去的岁月里发生在某个地方的故事、传说,后者则是人们顺应土地的一种生存方式,如街巷生活、河边生活等。尊重土地肌理体现设计对土地、历史、当地人的尊重,对前人生存经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现今栖居者主观愿望与客观需求的满足。因此,设计只有尊重土地肌理,才能适应土地自然进程和满足人的需求,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暂且不论维护宏观尺度上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对人类聚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单看微观尺度上那些平实、无华的乡土元素,如池塘、杂灌、石板小道等,对土地的生态安全和当地人的生活健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现实的窘况则是,为了实现设计师、政府领导或开发商心目中的宏伟蓝图,许多寻常的土地肌理随着现状图纸上代表它们的杂乱线条符号一起被擦去,一同消失的还有人们对土地的记忆以及诗意的生活方式。或许设计师应该从当地人的视角审视那些平凡的土地肌理,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不仅是一条安全的回家路线,更重要的是沿途变化而又熟悉的风景和邻居热情的问候,沿街巷散置的歇脚石不仅是一块块可以坐下来休息的石头,更重要的是那些在落日时分坐在石头上与暮归人们打招呼、吆喝几句的难忘时光,蓊郁苍翠的大树和其下散置的石头则不仅在炎热的夏季提供一个阴凉的聚会空间,更寄托了族人对土地的认同与归属、信仰与敬畏,而历尽风霜的老建筑则传达了先民顺应地势择地立基、利用地形和绿树构建舒适居住空间的经验。除此之外,庭院角落里哪些不知名的杂灌、草花,野草丛生的竹篱笆或石栅栏,在当地人的眼中同样是可亲可爱、富有含义的风景。因此,尊重土地肌理意味着设计阅读、理解土地历史,传承和发展土地文脉。
除了物质层面那些可见的土地肌理外,值得珍惜和保护还有意识层面的土地肌理。而对于设计来说,发生在土地上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传说值得保护和弘扬,而蕴含在人们平凡生活方式下的土地肌理一样值得尊重、理解和学习。因为,只有认可并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设计才能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的风景。
人类聚落往往傍水而居,无论这种卜居方式的动因是什么,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长期生活在水边的人们与水紧密联系在一起,水边生活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对此,笔者曾有深切的感受。2006年末,笔者主持广西德保县鉴河西桥至中桥滨河绿带景观设计项目,在调查期间真实的感受到河边人们的水边生活。沿着鉴河边的土路顺水而下,沿途可见深潭、浅滩、沙洲、浮岛和滩涂,两边则分布着池塘、菜地和农田等,不时可见当地人在河边滩涂上种菜、修畦,在石头浅滩上洗衣服、洗菜,在河里捕鱼,还有一群群的孩童在河里戏水、游泳,让人感觉这是一条充满生机的河流,人与河流共生共荣。于是在后期的设计方案中提炼出水边生活的设计概念,强调设计在营建连续的滨河绿道之余,应保留和完善当地人水边生活的空间,在改善河道生态安全的同时改善当地人的河边生活品质。遗憾的是,不久前笔者故地重游时发现,随着县城城市化的快速蔓延,沿岸许多池塘和湿地被填埋,局部河岸被硬化和渠化,一些新建在河边的住宅区正在源源不断的往河道排放污水,而昔日那条富有活力的河道则日渐衰败,悲哉。而更可悲的是目前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水边生活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生活在水边的人们不是被生冷的混凝土防洪堤挡在水的外面,就是被只供观赏的滨河绿带隔离在河道之外。
3、共建生活家园
工业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信心膨胀的人类自认为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征服整个世界,而将其凌驾于整个生物圈之上。而越来越棘手的各种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恶化、污染扩散、水资源枯竭等则逐渐让人们认识到对于自然,人们的认识水平还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人类只是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物种之一,人类自身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生物圈中所有生物的共同努力。基于这样一种人类与所有生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关于土地的设计应该是让人类与生物共建家园。
与生物共建家园意味着设计不仅仅为人类营建温馨、舒适的住所,也为所有的生物营造安全、健康的栖息之所。在建设家园的过程中,不再仅仅依靠人类自身微薄的力量,而是所有生物都参与进来,为了美好的栖息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飞鸟、蜻蜓、蚂蚁、蝴蝶,还是野草、杂灌等,所有的“土著”都将为了共同的栖息环境与人类一起营建家园,一起改善场地的土壤、水文、气候、光照、温度和湿度,使之成为宜居的境域。在操作层面上,与生物共建家园意味着:
(1)还生物栖息的家园 蜻蜓喜欢在草丛中生活,而蚯蚓则适应湿润、疏松的土壤,蝴蝶对五彩缤纷的花境情有独钟,而飞鸟则喜欢将草窝筑在高高的树梢上,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有它们喜欢的栖居环境,这种环境是各种生物在漫长的物竟天择过程中适应自然并因循自然的结果。所以,与生物共建生活家园的设计首先必须还生物栖息的家园,保留乡土植被群落、杂灌草花、池塘、湿地,让生物在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
(2)发挥自然的力量 与生物共建家园意味着在营建家园的过程中,开放场地系统,欢迎当地的生物进来,如本土植被、当地生物,帮助它们在自由的生存空间里改善栖居地,促使它们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施展才能以获得最大的生存空间和最好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因借各种生物的综合力量改善场地生境并实现栖居家园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关于如何联合生物的力量营建家园环境,笔者今年在华银铝德保生活区二期滨河绿带景观设计中曾做出尝试。项目基址是德保鉴河上游一段长约500m、宽约18m的河岸,现状河岸植被破坏严重,空旷的河岸上孤立着几棵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垂柳(Salix babylonica)和几丛竹子(Dendrocalamus minor),地面则被当地的野草和附近农家的菜地所占据。设计方案没有套用常见的城市景观设计手法,即采用大量的铺装材料、园林小品以及苗圃植物在场地中构建或堆砌风景,而是尊重场所的土地肌理运用当地材料营建安全、宜人的水边生活空间,并且通过最大可能的保留原有绿色基底、屏障环境的负面影响、引进本土植物构建植物群落、为生物提供自由的生长空间等措施,培养高效、多样的生境以吸引本土物种的迁入和栖居,通过人和生物的力量在时间的长轴上营建安全、健康的生态系统和变化的风景。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文的视野里,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不仅是对土地、水、财政、生态环境等成本的节约,更是在时间的长轴上,基于对土地肌理的认同与尊重、结合自然的力量与所有生物共同营建生活的风景,这种风景记载了人类过去荣耀的历史、平凡的历程,阐释了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栖居者的理想与需求,并且伴随着他们在岁月的长河里一起成长,是成长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