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设计中的形象创意理念 发布时间:2015-08-07 上传者:liveshow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不仅满足了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且在人类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以后,对建筑存在的价值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建筑设计通常要具备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质,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在形象创意理念上突出了自己的独立价值,这种具有独立价值的建筑物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现实需求,而且在时间的推移中会体现自己的历史价值。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建筑设计中的形象创意理念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建筑设计与艺术理念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意;文化背景;
 
建筑其实是一种语言,它用它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表达一种特有的创意和内涵。纵观世界,多数著名的建筑,都是因为它本身的创意赢得了名望与地位。同样,建筑对行为结果的选择也须要有相对的文化底蕴做背景,也只有这样看起来才觉得并不是随意堆在建筑上的形式盔甲,好的建筑总是因为这作品背后的文化和这建筑看上去就像是土生土长的,而不是后天制造的,举例说明:阳朔西街是当今社会中极具代表性的桂北传统街区,在西街内完好地保留着不同时期的建筑,有民国时期的,还有少量的明清时期的,还有着较为完善的历史环境,如果能结合西街浓重的文化背景,做出融入其中又富有创意的建筑,这才是好的建筑作品。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建筑创意理念的分析
(一) 建筑中的运常用手法
建筑中常用的手法就是:点和线的结合。这是以前上构成课的时候,我们老师说过的,他还说:点在建筑中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就像飞机往往会因为一个螺丝而造成飞行危机一样,点可以很简练,也可以很复杂,但是如果把点比作一种语言的话,可以成为一首诗,一幅山水画,一首音乐作品,总之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去描述最大容量的内涵。当线的这边与那边能够撞到一起时,“线”消失不见,而被“面”取代,最安祥平和的面就是圆形。用面来说话,让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点的放大,线的扫描,而当“面”移动起来时,就出现立体空间的造型。这一切都是点、线、面的魅力。的宇宙。
(二) 建筑风格
和绘画一样,建筑的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这和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以及风俗习惯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都只有两个原则:一 满足功能需求,二 满足审美需求。不过任何建筑想达到这两个需求都是不容易的,就像审美需求一样,不单单只是视觉上的美感,还要符合当地的文化,能融入当地的环境中,另外不同的人对于风格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同时期对于风格的审美倾向也是不同。
(三) 设计原理
构成是建筑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设计原理,现代构成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形态问题,而形态所属的范畴是一个真实和抽象的概念,使以后的人能对设计观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索,用一种空间的、视觉的综合思想去看待设计,以创造更美的社会环境。
(四)建筑的创意
建筑也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就像音乐一样,只不过它是凝固的而已,而一个具有创意的建筑必然是设计者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到一种不一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建筑的认识,而设计出来的建筑却向人们表达一种特有的创意和内涵。但是,固然建筑形式美很重要,可是内涵更重要,因为唯有具有内涵的建筑,才能在天地见长盛不衰的存在着。
二、阳朔西街案例展望
(一)方案演变
未命名.jpg
 
我们将建筑采用构成的方式,有方向性的拓展,运用“点”“线”“面”的原理。为了避免单一的现象,可以运用各种的手法把同一个样子或空间在排列中依据形状、高低、大小、宽窄、圆形等形式渐变。其实,相对于重复的构成形式,这样的渐变方式,同样给人整体统一的感觉,但并不呆板,会使建筑整体而不缺乏简单。
(二)对建筑环境的分析
未命名.jpg
 
现状:以前,有一个国外的游客这样说过,他说阳朔西街其实是一条典型的中国老街,国外的人可以通过这个地方感受到中国文明历史的气息,也可以通过阳朔人的生活习惯,了解到中国的风俗民情。此外,在保持街道宜人的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将民居与鹅卵石壁画、风雨亭、石拱桥等特色建筑有机结合,从而保持和谐的视觉环境和心理环境。
    解决方案:采用“点”“线”“面”和立体构成的方式来创意整个建筑,运用拆改,重建的方式来调整整个环境。整治后的阳朔西街,以其优美独特的桂北民居、尺度宜人的街道、恬淡雅致的居住环境,自由公平的市场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三)对美观性的分析
现状:注重对周边自然山水风貌的保护和建设控制。地域性强调场址对建筑的决定作用,阳朔西街整治后的建筑,从体量、形式到颜色,都融入山水之中,与自然山水共同构成优美的整体环境。
未命名.jpg
 
解决方法:增加建筑的生命力和活力,让其不在单调,各区域增加了一些花草的点缀,另外也把当地的独特的文化展示出来。
 
总结:专业的设计者对建筑有着一般人不具备的敏感度,这敏感度是对于当地环境的认识和思考,好的建筑必然是融入当地的环境,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要结合当地的文化,打破当地的传统风格,创造一个非常具有创意的以人为本的建筑形式,我相信这也是未来的建筑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报纸文章:作者:李晓东 论文编名:《建筑空间》 中国建筑报 2003年4月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O2
[3]外文版着作:弗朗西斯 D.K.钦着,邹德侬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中国建工出版社,2005.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帮助中心| 合作伙伴| 产品服务|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土木在线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