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今城市所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仍显薄弱,除少数几个几近百年历史的城市外,大多数城市的兴起不足半个世纪,因此我们的城市建设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我们研究当今城市存在的问题时必须要把我国的城市发展趋势考虑进来,共同研究探索发现问题。
“住宅小区”一个一度以其阳光和草地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元素来吸引居民居住的居住形式,它的出现和兴起却为城市建设带来诸多问题。“住宅小区”代表了一种混乱的城市模式:没有完整的城市结构;交通的混乱和拥堵;呆板的城市景观;缺乏适宜居住性等。十分不幸,直至今天,我们的城市依然深陷现代主义的泥潭,不可自拔。几十年来,这种城市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城市日益尖锐的脏乱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住宅小区”代表了一种浪费资源的不可持续的城市模式:人财物无谓的在城市中奔波;对机动车交通的依赖;城市效率低下;城市土地浪费;能源过渡消耗;污染大量产生。很明显,我们有限的资源不足以支撑这种发展模式,中国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城市和社区模式。
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分析的是人的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生活要素。而在一个社会当中居住和出行的方式与城市的内容形式相互影响。在当今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居住形式即“住宅小区”。
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提供方便,而现代主义城市的这种以“住宅小区”为开端的形式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功能却大大地下降了,也就是说人们感觉生活的不方便。这种现象在各处无一例外地出现,而且日益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缺少社区感。
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对城市整体结构的破坏,没有活力的枯燥空间,千篇一律缺乏细部的呆板建筑风格,没有街道和市民生活的社区。这种现代主义形式的根本错误就在于自认为是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文化,成为唯一的模式。对传统文化的这种看法就是对人类文明的无知。
面对以上种种已经出现并日益明显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住宅小区”的混乱已经传播到了农村地区,目前主要是城市近郊的村庄,即所谓的“城中村”。在目前广泛开展的“旧村改造”实际上就是用行列式的样板楼“住宅小区”取代现有的村庄。在当今以建设新农村为重要任务的阶段,如果这种做法得不到遏制,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将是一个需要我们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无法修正的灾难。
村庄里也建起“住宅小区”,反映出落后的城市和社区模式对我们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创造新型城市和社区模式的迫切需要。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并与世界城市和社区发展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相衔接的城市建设之路,我们必须快速找到一个能够替代“住宅小区”和“大马路”的城市发展模式。
二、新型社区的探索
“住宅小区”最致命的错误是,它单调的空间、建筑和景观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这就彻底地否定了其自我更新的可能。也就是说它无法像一般的城市街道建筑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不断地改造建筑的里里外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正是由于这种长时间的不断更新,我们看到了一些老街道和老街区具有的无比魅力,这实际上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积淀的结果。然而“住宅小区”完全不同,一旦设计建设完成,也就达到了它的最高峰,未来的情况就只有一天不如一天,知道最终的可怕结果。与此同时,“住宅小区”通常所采取的建筑形式,纪念碑式建筑,这种不考虑周围的建筑环境,不以形成城市空间为目的,而只是考虑自身的“伟大”,就像一个纪念碑。对纪念碑式的建筑而言,它们更愿意独立于现有城市环境之外,而不是融入其中,这些建筑多数都尺度巨大,缺乏亲切感和舒适感。这使得“住宅小区”从形式上就开始独立与城市。这一点,我们自身的现实就可以明确地证明。
在这个探索新型社区的过程中,应先对社区适宜居住性进行描述。社区适宜居住性是指对一个社区居民福祉非常重要的有关生活质量方面的问题,它是关于人类社区舒适、安全、经济和关爱的质量表述,表现为居民或社区设施的使用者对他们社区的社会和环境质量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和健康,包括交通安全、人身安全、和公共健康;
2、环境条件,包括清洁、安静、空气清新和水流清澈;
3、社会交往质量,包括邻里和谐、公平交流、相互尊重、社区特性和对社区的自豪感;
4、享受休闲娱乐、美学和现存的独特的文化和环境资源,例如历史文化建筑、古树、传统建筑风格等。
适宜居住性的社区直接授益于其居民及城市,它可以增加房地产的价值和商业活动,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增加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活动,使社区居民享受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社区适宜居住性的出现和受宠,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后工业化社会人们需求的变化,因为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生活的质量。
作为对新型社区的探索,在此将其定位为符合适宜居住性的社区。适宜居住性主要研究与人们和社区的生活质量相关的一些重要方面,诸如居住环境质量、安全性、经济适用性、社区邻里和睦、生活方便、社区的设施完善,包括公园、开敞空间、为居民服务的餐馆和社区商店等。这些质量使社区变得亲切自己,易于居住。相反缺少这些质量将使社区生活变得艰苦无味。社区适宜居住性的好坏还取决于社区的居民相互自然交往公共领域和地点的质量,包括街道、公园、交通车站和其他公共设施,也受公共政策和规划决策的影响。
确切的说适宜居住性概念包含了更广泛的涵义,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它使一个城市活社区具有吸引力,社区的人们生活愉快并对社区感到自豪。这个城市和社区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使居民有机会就业;居民们可以方便安全地在社区内享受到服务;社区的环境清洁健康;社区有一种归属感,家庭和居民相互了解、相互关心;社区基本服务配套,包括学校、医疗设施、急救服务等;社区生活费用合理经济适用;社区的面貌还要非常宜人,有独特的反映地域和社区特点的标志性环境,建筑精美有特点,人文景观丰富。
三、新型社区的建设内容
在城市和社区发展建设领域,以下10个方面构成了适宜居住性社区最重要的部分:
吸引人的、以步行为主的公共领域
机动车速度低、交通流量小和没有交通堵塞
最佳途径:创造一个以步行为主的社区,包括形成网络的城市道路结构,混合的城市功能和土地使用,以减少和缩短人们的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发展公共交通并提供多种交通工具的选择等。
适宜的、经济的和位置优越的住宅
方便的学校、商店和服务设施
方便的社区公园和开敞空间
它可以改善社区景观,改善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增加社区凝聚力。也是人们增进社会交往,培育社区感的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清洁的自然环境
丰富的、整齐的社区景观
景观要有地方特点和独特的风格,多样化和高质量,防止千篇一律。建筑必须符合人的尺度,亲切有细部。合理组织社区的建筑,创造丰富多彩的街道景观。整齐的社区绿化,全社区的绿化保持风格统一。
社区能够被所有人接受并感觉安全
创造混合的社区,使社区街道充满人流和各种社区活动,这样使社区时刻在人们的视线之下,是保证社区安全的最有效的手段。配备适当的安全设施和人员使必不可少的措施。此外,改进社区照明,提供防盗设施,也有不小帮助。
强调当地文化、历史和生态
环境促进人们相互交流形成社区
创造居民愿意访问、停留和社交的场所。
根据以上适宜居住性社区的最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更具体的说,新型社区的规划布置方式包括网状道路结构、在中心布置商业和社区的公共设施,以及围绕中心布置公共空间和公园,而住宅围绕街道布置,形成友善的步行舒适环境。由此可见,在此提出的新型社区强调社区功能的综合性,完全与过去甚至至今仍沿用的“功能分区”相背离。同时提倡友善舒适的步行环境,这又与当前所有城市追求的“大马路”式的机动车为主的交通环境相矛盾。但以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新型社区的提出更加适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的发展。
对适宜居住性社区重要内容的认识,我们可以参考并采纳TND的倡导者和带头人安德里亚斯·杜安尼总结的13个重要的规 划设计要点。
1、传统社区必须有一个可识别的中心。中心常常是一个广场或绿地,或是一个重要的可识别的交叉路口,一个公共交通站应设在这里。
2、主要的住宅应在5分钟的步行范围内,平均距离约0.4千米。
3、社区必须有多种类型的住宅,包括单一家庭(别墅)、连排住宅、公寓等。这样不论年轻人、老年人、单身或家庭、穷人或富人都可以找到适合的住宅。
4、商店和办公空间布置在社区的边缘,商业应多样化能满足社区内居民一周的需求,便利店是最重要的。
5、一个辅助性的用房可以设在住宅后面,它可以出租,或成为一个工作室。
6、应该在一个步行距离内有一个小学,距离不应超过1.6千米。
7、活动场所公共空间地应尽量靠近住宅,距离不应超过0.2千米。
8、社区内的道路应该使相互连接的网络,这样可以提供更多出行路线的选择,从而疏散交通流量(现代注意的道路结构是树状的,小路上的交通最终都汇集到大道上,最后形成堵塞)。
9、街道要狭窄并被行道树覆盖,这样可以减缓车行速度,创造更利于步行和自行车的环境,沿街的建筑形成一道街墙,并不能被停车场等打断。
10、停车场和车库门应尽量不设在街面上,停车最好放在住宅建筑后面,从小路进出。
11、社区中心的建筑要尽量靠近街道,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强烈的地点感。
12、某些最重要的地段要留给市政文化建筑,教育、宗教和文化建筑要位于街道视觉点或社区中心。
13、社区应该以自我管理的形式组织,一个委员会来讨论和决定如维护、安全和改造等事务。
TND的积极效果
TND的出现开创了全新的社区模式,改善了社区环境、供了全新的居住感受。
对政府部门的益处:紧凑和高密度的社区可以更高效率地使用基础设施,降低市政成本;建筑密度增大,增加纳税人的数量,带来政府税收增加;紧凑布局的社区被人们充分的利用和监控,从而减少了对市政设施等的破坏和犯罪;学生可以步行上学降低了校车的使用费用,同时垃圾处理和邮政业务等费用也降低;市政建筑设施集中布置在步行范围内,使人们有一种社区感并产生对社区的认知。
对居民的益处:紧凑的布局鼓励人们更多的步行,从而有益健康和减少交通堵塞;使居民有机会增加社会交往,促进邻居交流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机动车出行从而降低生活成本,使老人和儿童能更好的步行上学、购物和娱乐,而不必依靠汽车;减少道路等市政建设的维护,从而降低税费。
对开发商的益处:混合使用入地使商业价值增加,更容易出租,从而增加收入并提升反地产的价值;销售的利润提高;更多的步行顾客购物,减少停车场等设施费用;混合的土地使用可以使停车场共同使用提高效率。
对商家的益处:商家也成为社区的一员;混合的土地使用使商家也可以步行上班;小尺度的商业设施有利小商业的兴办和发展;使商业活动更具有地域性、特点和风格,从而更有竞争力。
建设新型社区本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致力于为居民创造适宜居住性的社区环境。一个优质的城市环境,主要包括:
新一代的城镇强调步行环境和人类尺度,力求将机动车的影响减少道最低。
新城镇强调高密度多功能的混合社区,这样可以节约土地和能源消耗。
新城将重点放到步行街道和城市空间的设计,创造舒适的城市环境。大量使用窄街道配有舒适的宽人行道,使步行和商业服务业充满活力,创造生动的城市环境。
提供一系列开敞空间和公共公园,避免傻大粗笨式的所谓大绿化带,使绿色空间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增加居民的社会交往。
建筑围合成街区并形成院落,增加建筑的细部产生宜人尺度,以及采用反映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形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更有效的利用我们有限的土地资源,为了节约我们匮乏的能源,为了清洁我们的环境,为了提供更加适宜的居住环境,希望本文提倡的符合适宜居住性的新型社区能成为我国社区和城市建设的健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