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大片新建筑平地而起,同时,大面积的旧建筑被拆除,建筑的生与死也同自然界万物皆有的生与死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建筑是有生命的,只不过人们对建筑的生命关注得很少,即便给予建筑关注,也只是对“生”的建筑带来的功能和占有欲的关注。比如官员在谈政绩时可以说我们人均住房面积扩大了多少,城市建设如何旧貌变新颜……开发商兜售其商品时在广告中大肆渲染,城市花园、时尚居家、都市园林、理想家园……有谁认真地思考过建筑物的生与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建筑物的寿命应该有多长?不同功能的建筑的使用周期应该怎样划定?
在拆除旧建筑的过程中,很多体量小的建筑物用机械或人工方式,很多体量大的建筑只好采用爆破的办法,人类的智慧在爆破技术中也被充分展示:局部爆破、整体爆破、定向爆破……各种爆破手段的实施在众人的围观下施展其威力。对特别庞大体量的建筑和繁华市区周围的建筑定向爆破,频繁地在重要的媒体上被宣传喝,人们欢呼着自己破坏能力的精湛与准确。每当目睹坚固而庞大的建筑被爆破时,我总是感到诧异和不解。
就拿我生活的城市银川为例,十几年前在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建造的一片商城(约几万平方米),是这个城市最大最集中的商贸区,十几年以后全部被拆除,在原地重新建造新的商城(同样的使用功能)。我想,在一个省会城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内规划设计的一大片重要建筑,它的使用寿命和前瞻计划起码应该在30年以上吧?保守地说像这样重要的建筑群的使用寿命应该有50年才算合理,在国外像这样的建筑物保证100年以上的寿命才是正常的。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才使用十几年就拆了呢?
是经济发展(投资概念)的需要?
是原来的设计方案不合理?缺乏远见?
是商业繁荣后的必然?
是官员政绩的需要?
是投资人经济利益的新发现?
想必这么重要的建筑被拆除一定会经过严谨的论证后才能实施。是不是就像北美粮食过剩,为了市场平衡而把大量小麦丢弃到大海中,以及像南美水果过剩,为了市场平衡而大量丢弃一样,为了经济发展的平衡而把建造了十几年的商业建筑群废弃后重新建造?这些是严谨的经济学和资本运作学科的问题,我不能妄加评论。但有一点我相信,从资源保护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建筑物从开始建造到最后使用就是在消耗自然资源,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问题,浪费资源总无法再辩解了吧?
银川市为了新区到老区十公里的路面扩建而把路边原有的建筑物全部拆除,其中很多是近几年新盖的,不少甚至还没来得及使用。暂且不论这是否发展的需要,就能源使用角度来说无疑是浪费。这只是中等城市的一条街道,而全国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浪费的程度远不止如此。
每当目睹坚固、巨大的建筑物“为了发展的需要”而被拆除时,我心中总是有疑问,这些造价几百万、几千万的“年轻”的建筑在瞬间被拆掉了,而贫困山区建一所学校、建一所医院只需几十万,却多少年也难以实现。我无力从城市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找到正确的理由,本能让我总是把这样的问题联系到一起。能否让规划设计更有远见一些?建筑物短命如果是一种浪费,那么这种浪费是规划师的责任还是行政长官的责任?法律只能看到低级的腐败,而对于因为严重失职,特别是独断专行,或别有用心造成的巨大浪费,为什么视而不见?我们的法律,我们的监控能力(其实是态度)如此疲软,为什么一切行为的游戏都是在无规则的状态下进行?
拆的问题不是出在拆上,而是从根本上源于建。无论什么形式和功能的建筑,无论什么材料和性能的建筑都是有生命的,总会寿终正寝的。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假伤悲或真伤悲,关键是建造要从现实的具体情况出发,让建筑物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获得最长使用寿命,那么我们才真正无愧于历史。只要我们建造的是既有长远规划和完善合理的功能,又能准确承载丰富的精神含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优秀建筑,社会自然会珍惜的。时间会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建筑是要保护的。欧洲优秀的巴洛克或哥特式建筑能一直保留几百年,就是因为这些。
历史是时间的概念,今天对明天来说就是历史,我们对今天的行为负责就是对历史负责。近些年来很多文人雅士在各种场合下大声呼吁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对传统的保护。这呼声不是高了,而是还不够。
面对呼吁,面对历史,我们应该有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建立科学的保护法规。保护历史也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需要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后制定出法律依据。同时,保护是相对的,历史也是相对的,过去的就是历史的,并不是历史的就都要保护,如果真的能把人类的历史全保护下来,地球的容量也是不允许的,我们要保护经典的,保护有价值的,保护有代表性的。
我想无论当代人和后代人怎样虔诚地保护我们辉煌的文明,包括长城、故宫、敦煌壁画、云冈石窟,都不会永远保留在这个星球上,历史的风雨总会无情地把岁月的痕迹磨平。人类对待建筑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只要不是英年早逝,就笑对自然衰亡。怀旧情绪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会怎样面对,学会正确认识传统文明的价值,能够正确地对待传统。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精神情结十分强烈,而缺乏的是对传统精神的正确理解和传承态度。在很多情况下奉传统为神明,没有正确的评价态度,只要是传统的,就是优秀的。
有很多不愁衣食的闲士沉迷于历史的残垣断壁中大惊小怪,其中不乏故作多情、卖弄风骚、逢场作戏、无病呻吟的,就连明清女人三寸金莲的小鞋也会引出无限的弦外之音,大有走火人魔之嫌。
面对着拆与建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很多令人尴尬的情况。很多应该得到保护的古建筑和有时代特征、代表时代进程的建筑还未给予保护就被拆除了,同时在新的建筑中,又盲目地复制传统建筑和伪造传统建筑,这种在毁灭有价值的建筑的过程中建造无价值的建筑的愚蠢行为在四处泛滥。在人为制造的旅游景点中、在曾经辉煌过却遭受破坏的环境中,到处复制古建筑,而且这种复制品与传统建筑相比已面貌全非。粗制滥造的复制品,是对传统建筑审美的亵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这些复制的古建筑比抄袭的现代平庸建筑更加污染视觉。
这些简单的文化常识,被社会不断忽视。从历史角度去分析现存的古建筑和文化传承的优秀建筑,很多并不是我们保护下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存留下来的,因为这些古建筑还没妨碍我们的生存,或者还没影响到我们的利益,所以它们幸免于难。当这些传统建筑有碍于我们的经济利益时,当文化与利益发生冲突时,文化依然脆弱,古建筑依然面临着威胁。
我们对传统建筑精神的理解依然处于一个肤浅、低级的程度。对传统建筑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宫殿、庙宇、陵墓等简单的层面上,特别是对近代有价值的建筑我们还处在麻木与无知状态下。20世纪工业革命初期的工厂厂房,在四合院的基础上演变出的早期低楼层建筑,20世纪50年代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车间、住宅、礼堂,都同宫殿、庙宇一样有着重要的历史承启价值。特别是在传统建筑风格向现代建筑演变的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保护价值。这个时期的建筑可能风格模糊,可能没有特色,却真实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记录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传统是时间的延续,要以时间的进程为线索,有明晰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与传统。
在对待传统建筑上,我们只简单地注意到古而忽视了承启关系,只注意到了符号而忽视了内在本质。现代与传统的衔接,将出现断层,这个问题远比保护古建筑还要重要。
在很多场合下,很多人在谈论城市的灵魂,并以为保留了古建筑就保留了城市灵魂,其实不然,古建筑并不能完全代表城市的灵魂。我们要从城市建筑中找到有承启关系的发展历程,一个城市有了清晰的发展历程,有了它的独特个性,就有了它的灵魂。城市灵魂在城市建筑的拆除与建造中躲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