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于:2019-12-17 09:10:00 来自: 建筑设计 / 中国古建 / 仿古建筑
0
4分

本细则详细介绍了桥梁及隧道沉降实施细则   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监测元器件的埋设 监测 观测资料整理 数据分析   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   3、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3.1 一般要求   3.1.1 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   3.1.2 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涵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行观测。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30孔选择1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   3.1.3 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   3.2 观测点的布置   3.2.1 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若在墩身上设置设在离地面线10cm处。   每个墩、台的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个。一般在墩、台、或承台四个角处。   3.2.2 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变形观测点设置在箱梁四个支点和跨中截面两侧腹板梁顶处,每孔梁的测点数应不少于6个。   ……   4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   4.1 一般要求   4.1.1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4.1.2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4.2 观测断面的布设   4.2.1 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4.2.2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   6.2.2 工作基点的布设   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布设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采用Ф20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   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   7.1 桥涵   7.1.1 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架梁前、后两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多个阶段。   7.1.1.1 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2。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30天。   ……   字数约8.3千字

点击立即下载源文件

特别声明:本资料属于用户上传的共享下载内容,仅只用于学习不可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 联系站方删除!

收藏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点击分享

点击查看更多
全部评论 我要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