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层建筑概述:
(一)高层建筑定义及技术发展概述:
1、高层建筑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时间有所不同,1987年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1987)规定,高层建筑是指10层以上的住宅及总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及综合建筑。
1909年美国开始建造50层(213m高)的高层建筑。1934年建成的上海国际饭店(24层,高82.5m)是解放前我国最高建筑;建国后,国内高层建筑逐渐增高,如深圳帝王大厦(81层,高325m)、上海金茂大厦(88层,高421m)。城市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猛增,建设用地的紧张,促使建筑向高空发展。高层建筑的建成,依靠结构、材料、施工、机具、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包括理论和经验两个相互影响的方面)。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1、基础工程:
桩基技术——尤其混凝土灌注桩,能适用于任何土层、承载力大,施工对环境影响小,因而发展最快,目前已形成挤土、部分挤土和非挤土三类、数十种桩和成桩工艺,最大直径达3m,最深达l00m左右。桩基承载力的检验,已开发应用了动态测试技术。目前基础埋深超过15m的已很普遍,其中中国大剧院工程基础最深达41m。支护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方法也较多,可根据土质、深度和周围环境选用。
常用的挡土结构有灌注桩、钢板桩、土钉支护及地下连续墙等,常用的支撑结构分坑外支撑(主要为土层锚杆)、坑内支撑。土层锚杆技术不但可用于较好的土层,也已成功地用于含水量饱和的淤泥质软黏土中。我国对支护结构计算方法、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均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例如北京京城大厦23.76m的深基坑,采用H型板桩、3道预应力土层锚杆,比日方提出的设5道土层锚杆,节约工程费用约1/3。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工程结合、地下连续墙与逆作法联合应用,效果显著,这方面亦已取得初步经验。在深基坑施工降低地下水位方面,对于因降水而引起附近地面严重沉降的问题,也研究了防止措施。
2、模板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末研制开发的组合小钢模,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使用面积最广的一种模板。其优点是模板成本较低,周转次数多,使用灵活方便;缺点是模板拼缝较多,给装修带来极大困难,在结构表面往往要刮多道腻子,既费工又拖延工期。对于组合小钢模需要的及时维修,国内生产了不少修理组合小钢模的专用设备;租赁体制对组合小钢模的使用与管理,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小钢模用量已开始逐年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开发的全钢大模板,用4~6mm厚钢板作面板,8号槽钢作龙骨,焊接而成。其优点是模板整体刚度好,不易损坏,浇筑成的墙面平整;缺点是自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