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地型公园或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如何做好植被规划目前尚无定规可依,多数园林工作者也很难下手。故本文从分析浙江省地带性植被及各种常见植被类型入手,并结合风景游憩要求,对规划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字:山地型;风景园林地域;植被类型;植被规划
无论是山地公园或山岳风景名胜区,其山林植被及其景观的好坏,应是该地域风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因工作关系,在长期从事这类地域的规划设计评审中,我觉得这方面的工作至今还很薄弱。在规划设计中,许多对林学与植物学知之甚少的园林工作者往往对山林植被规划显得束手无策,或者仅凭主观意图按平原绿地的常规办法从事,因而规划成了脱离客观自然规律的摆设,对指导实际工作几乎没有作用。鉴于此事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本文试以浙江为例略作剖析,以供同行参考。
目前为止的此类规划,其普遍弊病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只对有林地段笼统地强调封山育林,而没有因地因时而异的具体抚育措施。这就只能消极等待自然力的长期作用任其自然演替和发展;
二是仅对普遍存在的人工针叶林,指出其林相单一而无季相变化,需作林相改造,令其成为针阔混交林,但不言其林分改造的林学措施,因而言之空泛;
三是套用城市公园设计,仅对沿路绿化和若干景点绿化推荐一些城市绿化的常见树种而已;
四是无视山地绿化因立地条件复杂多变的客观性而随意简单处置。
山地绿化与山林植被复苏规划既非荒山造林,也不是城市公园绿化。虽然都应贯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但因山野之地与城市平地之间的差别悬殊甚大。因此,其规划设计的具体原则、内容及方法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建城市绿地犹如白纸上绘画一般,变数甚大,比较容易。而丘陵山地则不然,因为江南山地的地表都已长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植被。所以规划的首要任务在于先要调查摸清现有植被状况,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价,这是重要的基础工作。然后,需进而指明怎样科学利用其合理部分和改造其不理想部分。并制定相应的抚育措施使原有的植被朝着预期的方向加速演替并趋于稳定。
做好此类规划的衡量标准至少有以下四点:
一是尽量与自然状态下的地带性植被区划相一致;
二是充分应用本地山野的乡土树种,并形成群落的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
三是从不同立地环境出发并结合风景游赏需求去营造森林景观的多样性;
四是对现有森林植被,无论是保护利用,还是作何改造,都应提出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经营技术和实施措施。
浙江省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中亚热带的地带性顶极森林生态系统。但是,因长期来的人为破坏严重,原生植被几乎已破坏殆尽,残存的半原生植被也很少,目前仅在浙南山区或交通不便的偏僻地段,才有小片常绿阔叶林保留。在大多数的丘陵山地上现存的植被,都是在原生植被破坏后的次生裸地上经次生演替而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次生林或人工林。据资深植物学家章绍尧、蔡壬候、何绍箕等人的系统研究,全省山区的常见植被有亚热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竹林及亚热带荒山灌木草丛等七大基本类型。而每种植被类型又因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及具体生态环境的不同,其林分组成也呈现不同差别而细分为由不同群落组成的若干群系。针叶林在浙江省山区的主要群系有马尾松林、杉木林、柳杉林、黄山松林、黑松林等。其中马尾松林又以浙南的马尾松——甜槠、木荷群落,浙西北与浙东丘陵山地的马尾松-白栎、檵木群落、中南部丘陵的马尾松-芒萁群落等较常见。这些马尾松林,尤其是下木层有甜槠、苦槠、尖齿栲、木荷、青冈栎幼苗的情况下,经严格保护与妥善抚育就可以演变为针阔混交林,并最终过渡为常绿阔叶林。浙江省的常绿阔叶林类型很多,主要有苦槠青冈林、甜槠木荷林、栲树南岭栲林、钩栗栲树林、多穗石砾深山含笑林等,其中甜槠木荷林分布最广泛,于海拔700m以下由樟科乔木为主形成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也较普遍。落叶阔叶林于省中北部海拔1000~1250m以上的山坡上较为多见,而浙南山地常分布在更高海拔的山坡上。另外,在石灰岩低山丘陵区也有次生落叶阔叶林的分布。其主要群落有天台山、四明山等地的木包树茅栗林,浙南高海拔的亮叶水青冈青榨槭林,石灰岩丘陵山区的化香、黄连木、麻栎林,海拔1200m以上中山顶部的圆锥八仙、茅栗、四照花矮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则大多在省中北部海拔650~1000m,地带较多,越往南则垂直分布越高。群落组成中的常绿树种比重在海拔较低处更显其优势,但随海拔之升高,落叶树种的比重会有所增大。这类混交林乔木层的优势种,在中北部以岩青冈、青冈栎、白乳木、山樱、枫香等为主,而中南部山地则以木荷、石栎、绵槠、长柄山毛榉、茅栗、木蜡树、杨梅叶蚊母树等为主。
上述浙江省山林植被概况是自然力作用下长期演替的结果。规划要师法自然,而这些因地而异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在规划中是值得遵循与借鉴的。
处于丘陵山地上的山林植被,一般都是次生林或人工林。长期以来,林业部门以木材生产为目的,对其如何进行林分改造与经营管理,各地都有一些成功经验和习惯做法。但作为公益性的风景林地又该怎样处置和善待它?则至今尚无定规和共识。现据本人认识并参照林业界的经验,对常见的各种次生林地采用相应的改造措施简述如下:
(1)毛竹林的抚育间伐 由于竹林中的竹子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对竹林的抚育间伐既要考虑竹间关系,又要考虑竹与笋的关系,以护笋养竹兼顾为原则。劈山宜在5~6月间将混生的杂灌木及劣竹、老竹砍除,并松土、挖兜,一般1~2年一次。为使竹竿通直,增强抵抗风、雪的能力,可于新竹形成的秋季作钩梢作业。为避免竹林生长的大小年,可在小年留笋养竹,大年伐竹劈山。留竹密度一般以每亩200~300株为宜。
(2)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的诱导 浙江省马尾松林、杉木林的人工纯林相当普遍。在这些针叶林林地中往往松干蚧、松毛虫危害严重,松材线虫病也有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