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第11届“森禾杯”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的方案“JOIN&ENJOY”宁波植物园规划的概念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介绍了概念的生成以及具体的实施成果,希望通过这些来呼吁设计师更多的考虑到场所的自身感觉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
关键词:宁波植物园;概念;水处理;功能分区;专类园设计
1、背景
近些年,随着气候变暖等诸多环境问题,人们对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大,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成为景观设计者们探讨的诸多话题之一。
第11届“森禾杯”中日韩竞赛的题目是宁波植物园的概念规划。地块位于宁波市镇海区,规划面积为214公顷,其周围是新城区,场地外围有城市主干道,并在南部有铁路,场地内部多为农田机理,现有两条穿越地块的河流,并要保证有30m行洪断面;有部分村舍以及水渠。
2、设计探索
2.1概念的生成
考虑到华东一带已经有了很多类型的植物园,其中比较大的如上海植物园、杭州植物园、以及新建成的上海辰山植物园。如何把宁波植物园与这些植物园相区别,做出有自己特色的植物园,使本次设计的关键。
经过多番讨论,最终,我们决定从植物园的概念入手,重新诠释植物园。我们认为,植物园,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好的、供人观赏的、收集植物种类的植物百科全书,更加是人与自然(植物、河流、风…)共同参与并享受其设计、建设、发展的过程,而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同样重要。
所谓共同参与和共同享受,就是将人和自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重新置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公园不再仅仅是人的公园,自然也将从中享受到益处。而它们之间之所以能够产生和谐,也从不仅仅因为单方面的作用达成,更多的则是双方甚至多方的共同努力,这便是我们所依托的力量。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参与,是互动,是平等,是彼此的体验,是一种过后的归属感,一种环境生长后的存留印记。这些宝贵的体验、情感和印记或许能够将“人与自然”自然地、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走向两者和谐共处的道路。于是就得出我们的设计概念“JOIN &ENJOY”参与和享受。这也正好符合了本次大赛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
2.2 规划定位
通过综合分析宁波城市特点、周边用地规划、景区现状资源、用地特征等,我们将宁波植物园性质定位为:
1、结合艺术造园的手法,创造让人和自然感知的艺术生态空间;
2、集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知识生活平台;
3、华南植物以及世界植物的植物宝库;
4、华南植物保育以及科研基地。
在规划中特别突出和强化了植物园的科普、教育、保育、生产四大功能和效果。
2.3 规划设计初探:
作为一个规划设计的竞赛题目,我们的能力有限,因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性设计。
2.3.1水处理的探索: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场地内有两条宽30米的河流由北向南穿过,横向上有些许水渠。我们认为,在所有的要素中,现状河流对植物园的设计、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河流的处理成为设计的重点。
现状的河道肌理很像树叶的叶脉,在我们的设计中,它也如同叶脉一样成为整个植物园的输导组织与支持结构,我们希望借由河道改造使之深入和融入植物园,由此来刺激、带动整个植物园的活力。
对现状和河道进行保留,并对其有选择性的拓宽,将其两岸改造为软质驳岸,还河道以自然的线型。根据边缘效应原理,边界的增加可以带来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改造后的河道为更多的生物种类提供了栖息家园,从而使植物园的生物圈循环更加完整。
河道每年的涨落也被当作植物园设计的一个要素。水面的涨落带来沿岸植物生长的变化。我们在主河道旁设置的平台和栈道可以供人在其中游赏,并感受自然界实实在在的变化。
2.3.2专类园的探索
专类园是指有特定的主题内容,以具有相同特质类型(种类、科属、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利用价值等)的植物为主要构景元素,并以植物收集、研究、展示、观赏为主,兼顾生产的植物园或园区。
传统的专类园的建设, 大多数是以植物分类系统( 科、属) 为框架, 或按生态类型( 旱生、水生、阴生、高山、岩生、沙生) 、生长类型( 乔木、灌木、地被、藤本等) ,用途( 观叶、观果、药用、香料、保健、有毒等) 等建园配置植物。其主题内容有诸如以专类专属植物为主题内容的专类园,如蔷薇园、杜鹃园、牡丹园、竹园、木兰园、兰园、蕨类植物园等;以展示植物的生境为主题内容的专类园, 有岩石园、水景园等;以突出植物的观赏特点为主题内容的专类园, 有藤本攀援植物园、盆景园等;以植物的特殊价值为主题内容的专类园, 有药用植物园、经济植物园等;以植物的季节性为主题内容的专类园, 根据植物适合的观赏季节, 分为春花园、夏园、秋色园和冬园等。
考虑到更重要的是当代植物园的任务发生了改变,导致了专类园的内容的改变。当代的植物园,不仅仅是收集植物材料,进行科普教育展示,而是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已经成为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植物保育科研等等为一体的综合体,同时植物园所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更使不容忽视。因而在宁波植物园专类园的设计中,我们更加重视了专类园的设置,强调人和自然的互动,在传统的专类园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元素。设计中增加了一些新的人与自然互动体验的专类园,如儿童园、采摘园、墙园、浮动体验花园等。希望通过这些专类园的建设,能够增加体验互动与享受的可能性,让人们通过多充感官体验的方式,来更加了解植物的特性,增加人们对植物的认识。也通过这些,让人们自觉的去爱护自然,为自然服务,通过对场地的改良,也让植物又更好的生长条件,让自然也享受到同等待遇,这样才能够达到人与自然共同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功能分区及景观规划
在对现状因素进行保留和再造后,我们将整个植物园分为入口服务区、专类园区、展览展示区、湖区、生态保育区、科研区、生产区六大功能分区。
3.1入口服务区:
考虑到周边关系和日后交通需要,我们在园区北侧、西侧共设置三个入口,北侧的为主入口,入口附近均设有停车场。
服务区位于入口处,与入口建筑结合,并在湖边及河边设有服务中心和管理区,为游客提供导游、宣传咨询、医疗等功能。
主入口位于公园中轴线上,是一个与场地和植物自然结合的生态建筑,整个建筑嵌入地形内,屋顶被草地覆盖,向两侧倾斜到地平线,像一座小山。入口广场与建筑相协调,特殊的铺装使其在雨后地面形成“叶子”形状,宁波植物园的标示位于入口水池边,告知人们植物园的位置。
3.2专类园的设计
根据宁波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植物特点,植物系统进化采取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 双子叶植物按木兰亚纲、石竹亚纲、金缕梅亚纲、五桠果亚纲、蔷薇亚纲和菊亚纲排序, 单子叶植物按泽泻亚纲、棕榈亚纲、鸭跖草亚纲、百合亚纲排序。筛选其中观赏性高并能适合宁波露地生长的植物形成宁波植物园的专类园。最终规划出包括传统的分类园、竹园、蔷薇园、岩石园、木兰山茶园、自然演替园、作物园等十个花园,同时添加了浮动体验花园、儿童园、墙园、基质花园、芳香多感园、采摘园、树木认领园等10个互动体验专类园。大部分花园除了满足游人的观赏、植物认知外,设置了很多活动项目,强调了市民的参与性,其中如家庭园艺园或植物认领区,还通过租赁、认领等形式,使市民本身与植物园能够产生联系,试图借此来获取对彼此的归属感。
3.2.1儿童园
根据地形,儿童园西高东低,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用植物、墙体和地形来划分空间,并把植物修剪成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在活动区域设置带洞的墙体以丰富的游戏设施、植物盒子以及栽植区,充分释放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在玩耍游乐的同时,能够了解植物。
3.2.2芳香多感园
利用植物的不同质感,香气,色相以及声音等,来为人们创造一个植物体验区。园内组团式种植各种芳香植物,形成不同的芳香区;茂密的竹林,曲折的道路,让人们在其中聆听叶子的声音;植物色彩的多样性,连同穿越园子的彩色飘带,创造多方位视觉体验;根据地形,设置无障碍通道,以及盲文等,通过触摸植物不同的质地,让特殊人群也能感受到植物的美好。
3.3展览展示区、湖区:
展区中规划了花卉展示地、家庭园艺展示园、现代艺术展示馆、大花乔木园(树木园)等,结合现有地形将东北部的两片水塘改造成园区最大的两片湖区,温室展区也位于湖区旁。
3.4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位于地块南部的三角地块,由于良好的地理优势,我们将两侧河流的水体连同,形成湿地保育区,使得地块可以形成很好的植被保护培育的场所,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只在部分地区架设木栈道及木平台,营造原生湿地生态氛围。这样可以通过湿地的多重生态功能以及栖息地功能,使得地块的水得到净化,生境得以丰富。
3.5科研区及生产区:
科研区位于地块南部底端,离入口较近,这是一块独立区域,在这里相关人员可以进行一定的植物育种及种质资源研究。生产区位于地块南部入口处,场地基质为大面积的果林,因此能将其进行保留整合,形成采摘园,丰收的季节,人们可以到园内采摘。
4、小结
随着更多的植物园项目的实施, 加上传统植物园更新需要,势必会带来新的对植物园建设的思考。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好的角度来诠释它,虽然我们的探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比如方案的可实施性,以及植物的分类科学性,但是我们希望通过以上的方式来呼吁规划设计者,从人与自然双方面来考虑,让自然也能够参与享受到我们的设计。
注释:本设计方案获得2008年第十一届“森合杯”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提名奖,指导教师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向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