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前进变化
人类初始,人的数量不大,人们完全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之中。到了原始公社时期,出现了种植场地,在房前屋后开始种植蔬菜、果树,这可以算做园林绿化的胚胎或前奏。
古代的园林:在奴隶社会后期的商末周初、出现了“囿”、“苑”,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这就是园林的雏形。至秦汉时期有了“建筑宫苑”,就是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寄情山水,为追求大自然风光和山林野趣的享受而建私家园林,使园林由建筑宫苑转向了创造自然山水环境,从而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思想基础。唐宋时期,园林创作从单纯模仿自然环境发展到在较小的境域内体现山水的主要特点,产生了“写意山水园”。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我国传统园林形式特点也完全成熟,达到了最高峰。今天我们看到的保留下来的古代园林,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包括了北方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江南的私家第宅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扬州的个园、片石山房等。这一时期建设园林主要是建立一个美的居住环境,为了游憩和满足视觉景观的享受,以达到精神寄托的目的。这时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所有并为其服务的。
近代的园林绿化: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社会逐渐过渡到工业社会,出现了公园,并有了少量的绿化。在我国国土上建成的第一个公园是1868年外国人在上海租界所建的外滩公园。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城市开始建了一些公园,以后并陆续出现街道、广场绿化,以及校园、公共建筑、住宅区等多种形式的绿地。这一时期的园林绿地在内容和性质上有所发展、变化,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有了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形式也从只有封闭的内向型园林,增加了外向型园林。兴造园林已不仅仅是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陶冶,也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
当代的园林绿化:大致相当于现代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学习前苏联城市绿化理论,把传统园林扩大到整个城市绿化,并提倡城市绿化形成系统,城市园林绿化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认识上和经济上的原因,我们的园林绿化还处在较低水平上。直到近20年来,由于工业、交通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污染,这才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要求保护生态环境,这就是要创建园林城市——建设城市大园林,把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作为根本目的,并与国土绿化、大地景观联系在一起。园林的范围更加扩大,内容更充实,园林还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条件,向着人类创造的理想环境而努力前进。
二、创建城市大园林,建设好园林城市,满足人们对园林环境的基本需求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为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园林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
当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就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
(一)要有健全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能在其中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二)有为居民进行锻炼、游憩、游览的户外活动场所。
(三)有美化的市容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
(四)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只有建成园林城市,才能达到和满足上列要求。园林城市——城市大园林,我的理解就是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大园林,即不但要有一定比例的各种类型的公园、风景区,城市的所有绿地都应加以园林化。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三个基本要素,但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植物。所以,从规划上考虑和绿化上要求,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绿地率都应达到一定要求,如30%一50%,甚至更高,而每人平均占有的公共绿地面积也应达到8平方米以上。在计算方法中,我认为应当把常住在本市的外地人口算进去,而且还应当把经常性的流动人口数计入,也就是应当控制城市人口数,不然每人平均占有的绿地面积指标将没有意义,也满足不了人们对园林环境的要求。创建城市大园林应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城市绿地总体规划,而总体规划的实现要靠措施,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保证。要提高全民的认识,加强管理,长期坚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奋斗,高水平的园林城市才能实现。
三、创建园林城市的几点议论
(一)城市的各部门都应为建成园林城市而奋斗
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在没有实现城市大园林之前,城市规模越大,则与自然距离越远。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和对自然的追求,各个部门都应当为了实现城市大园林共同努力。如城市中心区不宜过大,各种类型的建筑不宜过大。过高、尤其居民建筑更不宜过高,过高的楼房容纳人口数量越多,相对绿地比例就越小,本来楼高了相应的绿地面积应加大,但实际做不到。
(二)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形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需要和情趣也在变化。原有的古典园林作为文物遗产需要很好地保护,要建的新园林则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结合上下功夫,要去创新,可以说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对我们有益的国内外的新形式。综观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我觉得还是传统的少,新的多、新的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在建设园林时,还是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当然,在技法上是可以学习继承传统的,如自然山水园。叠山理水、注重寓意和意境、小中见大、借景等。
(三)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各得其所
现在城市绿化、应当花草树木合理搭配,既要有乔木,又要有灌木,也要有地被植物;既要有常绿的,又要有落叶的;既要有花,又要有草,使花草树木各得其所。建设城市大园林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如城市广场和建筑前面就可以多种花草,不但能造成开阔的景观环境,突出主体,还便于群众活动,也有利于空气流通;而郊区隔离片林就应以种植树木为主,留出林缘或适当空间种植少量花草,供人们休憩活动就可以了;而公园则应当依据功能分区,形式和内容应多样,花草树木可丰富多彩。
(四)以科技为先导,为建设城市大园林创造物质条件
在创建城市大园林过程中,要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水平,以植物材料为例,如:
1. 引进新优品种,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的素材,提高绿化美化水平。这些年已有成果,如杂交鹅掌揪、矮紫杉、华山松、红叶小檗,金叶女贞、品种月季等,但还很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绿化树种选择还是应以乡上树种为主,引进新优品种要有个观察适应过程,栽种数量不宜过大。
2.要选育优良品种,如柳树木来是北方平原的乡土树种,适宜栽植应用,现因栽植在城市中的柳树雌株过多,一到飞絮时妨碍卫生,群众讨厌,所以都不愿栽种柳树了,这本来是很好解决的问题,柳树可以无性繁殖,选择雄林采条就可以解决了。还有槐树,槐树是较适应城市环境的树种,但个体之间,如树形、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也不尽相同,若能选育优良品系的槐树,对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会有很大作用。
3. 要研究树木生态,减少应用植物的盲目性与损失,如云杉类本来是生长在高山上的树种,喜凉。怕热、耐荫,而在城市绿化中常被种在背风向阳之处,生长不良也就不奇怪了。
4.生长要有一定的空间,尤其栽植地的面积有限,土壤不良,这都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现在按规范规定挖的坑是树木栽植的规格。这是不科学的,应按该树种可能生长的大小挖坑换土,并要有好的种植土壤,仅仅渣土过筛是不行的。有的还需要换客士。
5.城市绿化树种应丰富,要有特色,如这几年大量栽种银杏。银杏本是优点较多的好树种,寿命长、病虫少,又是我国驰名世界的化石材种,在我市绿化中多用一些无可非议,但不能数量太大,况且银杏又是雌雄异株,作为行道树应选雄株,雌株结果下落,伤害行人。银杏又是生态条件要求较高的树种,应当考虑条件,如水的保证等。
创建城市大园林,建设高水平的园林城市,即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态环境,也称为绿色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