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发布时间:2015-08-07 上传者:cotabc

摘要:列举了我国当前建筑创作领域的几个不良现象,指出它们的产生是以特定时期、特殊的文化语境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为背景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并提出采用“比较优势”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战略.

关键词:大众文化;经济伦理;机会成本;帕累托效应;边际效用;旅鼠效应;纳什均衡;比较优势
1 现象和背景
1?1 现象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主业的媚外、媚新、媚奇、传统道德观念的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名人讳,以及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影响,中国建筑界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典型的现象如:①建筑创作手法的模仿和复制;②发展观念上的商业化与肤浅化;③建筑风格的流行性与趋同性;④建筑设计市场的信用缺失和混乱无序;⑤建筑评论的苍白和无作为.
1?2 背景
1?2?1 时期的特殊性  
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没有完全成熟的完善时期.同样,中国建筑也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发展时期.侯幼彬教授认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的主线索是“现代转型”,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一种由外力引发的现代化.吴焕加先生也指出:“中国的近、现代建筑不是‘内发自生型’,而是‘外发次生型’”.在这个尴尬时期, 人们的本土建筑文化、建筑理论在新技术的挑战面前还不成熟,还无法满足国人强烈的求新求变的心理与物质需求,所以,人们开始“移情别恋”,采取“拿来主义”了.
1?2?2 文化语境的特殊性  
如今的建筑文化处于非常开放的文化语境中,这是一个竞争的历史语境,交流、竞争、融合和冲突是其基本主题.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必然,但由于中国建筑文化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文化结构差”和“文化位差”(发展速度的差异),势必受强势文化的影响大些[1].因此,在建筑领域出现建筑师面对西方百年的建筑思想的鱼贯而入而不知所措,采取消极地玩弄形势,出现多用眼而少用脑,以强调视觉冲击力来取悦业主的设计现象与此不无关系.
1?2?3 价值取向的变化  
建筑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它不可能超越社会大环境的制约.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文化语境为大众文化的殖民创造了温室(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物质和技术为支撑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为满足大众阶层的心理和精神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旨在追求感官刺激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合成的文化现象和产品.大众文化的特征是平均化、模式化、雷同化、无个性化、非确定性、短暂性、无前瞻性、急功近利性、缺乏整体性和体系性).建筑文化融于人类文化体系之中,受大众文化的冲击也在所难免,已经“审美疲劳”的地域建筑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中摇摇欲坠.大众文化对建筑文化的冲击,致使很多建筑师的价值取向产生飘移、精神品位下降,因而,在设计中一味强调新、奇、特、怪、洋,于是,极力从形式上模仿外国作品,对国外建筑的顶礼膜拜导致自己建筑文化个性的丧失.
2 经济学思考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经济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中国的建筑创作、建筑评论都处在了精神的断乳期,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时期,虽然迟早要渡过,但时间却可长可短.究其根源,市场经济的副作用———“经济至上”思想的泛滥,同其特殊的文化产物—大众文化的扩张难辞其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流行现象即是“经济至上”思想的佐证.发展经济无可厚非,但“经济至上”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冲击却发人深思.在建筑领域,无论是建筑创作手法的模仿和复制,还是建筑和城市发展观念的商业化与肤浅化,或者是建筑风格的流行性与趋同性等现象,都能得到经济学上的解释.以下是笔者从对几个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中引发的对上述建筑现象的思考,借以抛砖引玉.
2?1 经济伦理  
所谓经济伦理,是直接调节和规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系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内在于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简言之,主要指市场交换中的道德秩序[2].我国20多年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出现了经济伦理观念变化过快的现象.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排斥道德或反道德的,它无需伦理的参与.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当代的一些中国人,导致我国目前经济伦理处于严重失控状态,价值理性萎缩,工具理性张扬.很多人失去理想,一切利为先,人心浮躁,处理不好责、权、利的关系,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只认识到自己的“权”和“利”.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经济伦理的失范虽不会长期存在,但消除这种失范也不是一蹴可就的事情,但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终究是凡人而不是神仙,难以摆脱整个社会的浮躁之风而不染,更何况建筑队伍的良莠不齐,导致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浮躁心态,而抄袭、庸俗化的设计往往更适合特殊人群的口味,所以,出现了前面提到的现象持久不衰.
2?2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其核心思想是指把己放弃的方案可能获取的收益,作为评价优选方案即被选取方案所付出的代价,那个被放弃的所带来的收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用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所直白的解释就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国王的权势.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成本,付出成本的高低会影响人们的选择,机会成本的影响是中国建筑原创性丧失, 地域建筑文化向大众文化低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模仿的东西的机会成本低,而原创的机会成本高,建筑师要想认真作有原创的设计,其机会成本就是因效率低下而被领导斥责,继而是比别人少拿奖金,为了应付只知道追求新、奇、特的领导和业主的需要,采取投机的办法也就在所难免.因而在经济至上的社会,出现前面提到的现象似乎有其很大的必然性.但这种对机会成本的解读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孰不知这种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的机会成本是丧失市场和业主.
2?3 帕累托效应  
帕累托效应又称为80/20效率法则、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他从事经济学研究时,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财富的收益模式而总结出的规律.帕累托效应的典型模式会显示:80%的产出来自于20%的投入;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这种现象,如:20%的产品和20%的客户,涵盖了约80%的营业额;20%的罪犯施行了所有罪行的80%.这种效应在建筑领域也同样起作用,20%的建筑师的原创,为80%的建筑创作提供了模仿的范本.因为模仿比较轻松,所以用20%的努力就能赢得80%的业主的满意,机会成本如此之小,对一些功利性较强的建筑师来说,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2?4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通俗地讲,吃第1个馒头能使一个饥饿的人免于饿死,第2个馒头的效用就没有第1个那么大了,再吃下去,效用一个比一个小,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比如张三已吃了1个苹果,吃第2个苹果的味道就不如第1个好了(边际效用递减开始),第5个苹果已经没什么吃头(边际效应接近零).于是张三心想,要有桔子吃该多好?他绝对愿意用6个苹果换4个桔子.因为就那第1个桔子的滋味(效用),已经远大于那后6个苹果的效用之和.
一些地域建筑很有特点,很适合于当地的地理、气候、文化特征,却被今天铺天盖地的外来流行建筑所排挤而举步维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满足人们特有的求新求变心理,迎合地方官员或开发商的畸形的现代化认识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边际效应的潜在作用.对于人们的精神审美要求,地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苹果)看多了,边际效应几乎为零,也即熟视无睹了,或者说是对本地的建筑形式形成“审美疲劳”,便希望得到外来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桔子、香蕉、梨……).所以,就有建筑风格的迭变,就有中外古今、南北东西、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的大杂烩.
2?5 旅鼠效应  
亿万富翁投资者沃伦?巴菲特先生对市场的群体心理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这就是著名的“旅鼠效应”,一种类似旅鼠的跳海行为.旅鼠效应反应的是人们总是盲目地跟在别人后面走,一致就好,从来没有考虑过理由是什么.这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从众心理.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师在多元的设计观念的影响下迷惑茫然而不知所从,既失去了原有的创作观念,又对新生事物摸不着头脑,索性见风驶舵,跟着流行趋势走,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这是一种典型的旅鼠效应.旅鼠效应在建筑界的另一反映是建筑评论的名人效应,一些名人的评论文章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这或许是被一些不求甚解的人为迎合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避重就轻所致;或是一些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人卖弄学问而人云亦云,以炫耀自己与名人同伍所致;或许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因素,中国人受孔孟之道影响至深,新时期又普遍受无神论教育,没有心目中崇拜的“神”,更容易非理性地追随名人的言论,而名人的思想和言论可能存在片面性和易变性,导致是非标准的易变.因此,这种不理智的旅鼠效应在中国更易发生,其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建筑评论的一味跟风而越发苍白与无作为.
2?6 纳什均衡  
即非合作均衡,经济学中纳什均衡是指每个博奕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对手的战略.纳什均衡说明合作和利己之间的矛盾.合作的结果会使双方的状况更好,但由于各自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不能达到最好结果,是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的困境”[3].
纳什均衡可以很好解释我国建筑设计市场的信用缺失和混乱无序.从经济学角度来剖析这种现象,它的产生与市场的不确定性、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有限理性有关.在市场经济中,个体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产生道德风险,即信用缺失.按照纳什均衡理论,建筑设计市场设计单位之间选择守信用(采用标准规定的设计取费标准)还是不守信用,有个双方博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交易双方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选择自己的战略.以两家设计单位为例,假设业主有6万平方米的设计任务,准备委托甲和乙两家设计单位.假设博奕双方的效用矩阵如图1所示,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都不守信用,即纳什均衡.由此分析,在一个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建筑设计市场交易双方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寻找最优的策略,从而形成一个纳什均衡状态,即双方都失信,由此导致设计市场的混乱和无序.
未命名.jpg
 
3 对应策略  
痛中思痛,现在要做的是重视设计市场的经济伦理,采取必要的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共同约束,建立规范的市场信用制度,同时,对机会成本和帕累托效应要有正确认识,认清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从文化遗产中发掘新的可用资源,结合地域特色,立足本土,用开放的头脑,促进内外结合,增强本土建筑文化的边际效用,寻找和发挥本土建筑文化的比较优势,确立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避免旅鼠蜂拥赴死.
3?1 寻找中国建筑设计水平提高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致力于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经济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国际商品交换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价值规律,只有充分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生产出相对成本低、适销对路的商品出口,才可以有效的获利.
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奥林提出了“H-O模型”,他认为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导致商品价格存在差异.当某一类产品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时,就可以认为该国在这个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了有效地提升要素禀赋结构,需要大力发展自己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提升生产要素禀赋结构,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可见,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素禀赋结构,而且要素禀赋是动态的和变化的;“比较优势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可以培养并不断变动的”,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要素禀赋除了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外,还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知识、文化等要素.
我国的建筑设计从整体上较发达国家落后,发达国家的建筑师的绝对优势是做依靠先进技术支撑而不需要文化支撑的建筑,即不需要考虑风俗、地域、文化等地域特征的建筑,对于这些,人们可以避其锐气,找到对地域文化熟悉的比较优势,发掘地域建筑的潜力来逐步提高人们的竞争力,而不能一味地充当下手,做画施工图的工具.也只有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充满自信地对待每一个设计任务,才能尽快摆脱蹒跚学步的状态,摆脱创作手法的模仿和复制,摆脱建筑风格的流行性与趋同性.
3?2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伦理,规范建筑设计市场信用制度  
在建筑设计市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伦理,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规范建筑设计市场信用制度,信用制度是促进交易双方诚实守信的充分条件,它的缺失是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4].因此,规范建筑设计市场信用制度迫在眉睫.然而,信用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各方主体的配合和努力,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信用环境.建筑设计市场信用制度建设要约束市场各方主体的行为,使失信者难以生存发展,守信者赢得竞争优势,同时,促使企业和从业人员不断强化信用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信用形象.建筑设计市场信用制度建设应采取政府、市场、法律、社会齐抓共管的方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积极主导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机构或行业协会,逐步推进市场化步伐.只有建立了充满人文精神和经济伦理规范,才能使浮躁飘荡的人心有所归依,使茫然无措的行为有所参照,在这种大环境下,建筑师的浮躁心态也自然会平静.
3?3 正确引导大众文化对建筑文化的渗透  
大众文化对建筑文化的扩张使得建筑活动流于形式,不再思考人的实际的和本质的需要.今天建筑创作中普遍的平庸和肤浅,就是对建筑活动中人文价值和理想的蔑视.我国建筑活动中价值观念混乱、场所感丧失等问题日渐突出,以及发展观念上的商业化与肤浅化,都与大众文化的影响有关.大众文化是双刃剑,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人们只能趋利避害,努力提高它的正面效应.人们需要给无根基的、飘浮着的当前中国建筑寻找一个稳固的文化根基,使中国建筑文化良性发展,这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政治上的规范,进行意识形态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引导.当然如何指导和规范大众文化的操作,是人们面临的另一个更加复杂课题,它除了引导之外,还需要相关体制的深入改革和政绩观念的改变、长官意识的减弱等更深刻的社会问题的解决.
4 结论  
建筑创作是开放和多元的,它不是封闭的,它的进步是自我更新和外部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吴良镛院士指出:“全球性与地区性一对矛盾中,各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相辅相成,永远激励建筑的发展.”因此,尽管人们的建筑设计水平还不是很高,建筑理念还有待创新,但只要以开放、平常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学习和吸收全世界优秀的建筑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会找到自己建筑文化的“比较优势”,而不是盲目地追“星”和妄自菲薄,就一定会摆脱尴尬的境地,顺利渡过当前这个精神断乳期,走出一条自己的建筑设计的原创之路,营造一种充满自由空气评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牛宏宝?“跨文化历史语境”与当今中国文化言说者的基本立场〔J〕?人文杂志,2005(4):96-102?  
[2] 汪荣有?当代中国经济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上,第3版)〔M〕?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张建平,王孟钧,黄 飞?建筑市场信用机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制度建设〔J〕?建筑,2004(8):3-1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帮助中心| 合作伙伴| 产品服务|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土木在线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