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风景中的建筑 发布时间:2015-10-29 上传者:bestwish2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文化景观设计的作品,探讨风景建筑与周围自然风景、地域文化、地形地貌、景观元素的关系,以期对未来风景建筑设计具有启迪作用。

  关键字:建筑;风景

  风景中的建筑是风景的组成部分。它是建筑类型中不完全以功能划分归属的一类特殊建筑。在本文中,我们估且称之为风景建筑。这类建筑既是人们观赏的对象,同时也为人们提供观赏风景的场所。广义理解,那些具有重要观赏价值而同时附有其他功能的建筑也可归入此类。因此,风景建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建筑造型与优美的风景相匹配,不仅要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和谐,更要为环境增色;二是它的选址要同时满足点景与观景的功能要求。

  风景建筑类型的存在以及它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由于自然风景审美标准的差异,在西方的自然型国家公园中几乎找不到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存在。而在我国,自古以来自然山水就是人们寄托情感、抒发胸臆的中介,无不受文化的浸染。自然与文化相互渗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风景建筑作为人文景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其创作也就与其他类型建筑有所不同,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与周围自然风景(环境)的关系

  无论从生态角度还是观赏角度,作为物质形态的风景建筑在自然环境中只能起点缀与从属的作用。虽然它不是景观的主体,但具有一种“标胜概”的作用。它为自然的景色增添一种人文神采,从而增加自然景观的吸引力;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风景中的建筑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把握,说明人类有能力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可以说风景建筑是“自然的人化”的直接表现。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风景建筑也可能成为自然景观中某个局部地段的主体。它不仅从视觉上统领景观全局,而且赋予自然景观某种文化意义。这样的建筑一般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体量,对自然的干扰相对较大,设计时应尽可能将干扰控制在点状范围内,以免对环境全局产生不良影响。

  1.体量与尺度

  风景建筑以景观作为主要功能,体量与尺度的把握以景观的美丑作为唯一标准。作为点景的风景建筑,一般遵守“宜小不宜大,宜藏不宜露”的原则。然而,体量和尺度也不是愈小愈好,太小了起不到点景作用。因此,风景建筑的体量与尺度要遵守远看不显大、不影响画面的协调,近看不显小、有足够的容量充当主体角色的设计原则,寻求一种合宜的体量与尺度。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需要在设计阶段对建筑与周围环境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分析,必要时应在现场设标记进行校核。在南京狮子山阅江楼的设计中,笔者对楼的体量与尺度作了两方面考虑,一是进行了建筑与狮子山整体体量和高度的比较分析;二是结合朱元璋“赐建”的历史背景和游人使用的实际状况,确定分设主、副楼来分散体量。建成后,虽得到社会的认可,还是有专家认为“大是大了一点”①。

  2.布局与形体

  建筑的布局和形体要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形态相呼应,避免生硬和突兀。阅江楼以曲尺形平面与狮子山山体走向呼应,以主楼的高耸造型与山下横卧的城墙形成对比,建筑采用十字脊,两翼出厦跌落的屋顶组合形成错落有致的形体,从而对应自然起伏的山体形态,以达到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效果。

  二、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大多数风景区都处在地区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因此风景建筑要考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传统历史环境中的风景,一般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当今恰逢太平盛世,一些被湮没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常有重建历史胜迹之举。虽然重建胜迹是中国的传统,但还是应该谨慎从事,应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予以开展,从而延续地域文化。南京的鸡鸣寺是历史名胜,原来寺庙的规格高,规模也大;到了清末已沦为小寺,缩踞山顶;文革中改为厂房,不久又遭回禄,烧毁大半。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为落实宗教政策,开始陆续重建寺院。鸡鸣寺首期重建工程考虑的原则是基本保持原有轴线与主要殿堂的布局,改进建筑形体,谨慎保留寺院原有的象征性及其典型形象,在规格和总尺度上不改变其在地域文化中的原有地位。该寺的重建工程持续了二十多年,至今未完,规模比文革前扩大了许多。

  除了重建,也可以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资源或利用有条件的景观元素,拓展原有的文化主题,建设新的文化景观。南京的阅江楼就是基于明城墙风光带的建设目标,根据朱元璋和宋濂留世的3篇“阅江楼记”而兴建的。新昌大佛寺景区双林石窟的创作是因地设景,创意源于一片采石遗留的山崖。崖面朝西,作为罗汉谷的对景,每当夕阳西下,崖面蒙上一层光亮的金色,色彩绚丽却缺少神韵,于是突发了在三十余米高的崖面凿建石窟的构想。它既是南朝大佛寺宗教文化的合理拓展,又利用废宕口凭增一个新的文化景点。石窟凿成历时3年,内雕一尊30m长卧佛,于今年年初试开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历史环境中增加的新功能建筑要求建筑有新的形式,不能脱离历史环境的制约。南京新建的中文友好馆是中国与文莱文化交流的窗口。我们采用了现代式样的坡屋顶,宽敞的前廊覆以格片花架,与传统的墓道相区别;干栏式的结构与文莱国建筑文化形式呼应;馆前是一片坡地,设有八角形喷水池,溢出的池水逐级跌落注入湖中,凸显伊斯兰的园林风情。去年,文莱国公主与外交使者来访时,对中文友好馆和环境景观感到意想不到的亲切。

  三、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风景建筑多处于丘陵山地,与基地地形地貌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节约土方工程量,还可以使建筑融于环境之中,获得富有个性的造型。南京鸡鸣寺与绍兴柯岩的普照寺都依自然山势而建,凸显建筑群体的宏伟气势。普照寺的轴线随山体多次转折,形成丰富多变的布局形态;南京的阅江楼利用山顶地势高差,前后作错层处理,南北形成不同的层高,加上不对称的体量处理,使楼体造型明显区别于历史名楼黄鹤楼与滕王阁,彰显个性。

  四、与景观要素的关系

  风景建筑只是景观全局中的一个要素,它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形成有机的联系,共同构成完美的风景环境。常熟沙家浜的红石村是根据样板戏“沙家浜”剧情营造的江南村落,设计采用以面向湖荡的单面街为主的布局方式,使芦苇景观与街景混然融合,强化了芦苇荡的环境氛围,也烘托了芦苇荡火种的文化主题。阅江楼的功能是阅江,供游人眺望,从西南奔腾而来的长江水在狮子山下弯转东去。楼的曲尺形平面既是因循了山体形态,也是对观景对象长江走势的呼应,最大限度延长了观景面。楼的北翼长,可唱大江东去;西翼短,可叹长江之水天上来。绍兴柯岩曾是当地名胜,清末湮没后沦为农田,仅存大佛和云骨两块石峰。大佛峰原被普照寺覆盖,寺毁后,与云骨峰孑然兀立。根据历史研究与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显然这两块石峰是柯岩风景区的灵魂,因此,景区设计以两块石峰为主体来组织空间:入口主轴与云骨峰相对,突出了石文化的主题;挖开大佛峰四周的宕口,使之积水成池,形成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舒展空间;将重建的普照寺移至大佛峰后的山崖下,成为大佛峰的背景,凸显柯岩的主景。

  五、结语

  本文仅为笔者风景建筑创作的心得,文中所列实例受笔者本人实践范围所限,不能涵盖风景建筑的全部,希望不致因此引起读者对风景建筑的片面理解。

  文中所列项目的建筑设计均由笔者与笔者的历届研究生共同完成。其中柯岩景区与沙家浜芦苇荡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设计曾获江苏省优秀设计一、二等奖;阅江楼设计获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2005年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注释:

  1、吴良镛先生语

  2、参见杜顺宝“传统建筑园林的实践与认识”东南大学学报(建筑学专刊)1990年5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帮助中心| 合作伙伴| 产品服务|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土木在线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