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校园空间整体空间环境而言,连接空间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连接空间穿梭、渗透于建筑内外空间,使校园空间连续有序,是整体校园空间环境中能有效促进形成师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空间诱因,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物态的空间,更是学习与交往的场所;使校园空间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开放,同时也增加校园空间开放性、秩序性和整体性。
关键词:连接空间;多样性;秩序性;开放性;整体性
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知识不仅由老师传授,而且是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甚至是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和交往中被传播与证实。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专业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流合作,促进师生相互间的交流、交往。
高校开放教育理念使得校园课室外部空间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教育空间,是教室室内功能的外延,校园建筑摒弃了那种彼此孤立、封闭的空间形式,改变大学中各院系封闭独立环境的布置,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更多可融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空间领域,以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加强学校的资源优势互补及多学科的综合发展。
校园的空间环境应创造出轻松、流畅和交融的建筑内外空间、打破大学校园中院系空间封闭、破碎而不连贯。在校园空间的设计中,引入连接空间的概念,将校园空间中的广场、院落、底层架空、水体空间和绿地串接成为整体的校园空间,而将各个分散的校园场所连接起来,形成人流动的空间,包括线性廊、人行步道、开放空间。使校园充满流畅、生长和具有内聚力的人性场所,连接空间一般分为廊道、屋顶与平台、底层架空、庭院与广场等。
1、校园建筑之间的连接空间
1.1连接体
连接空间将建筑中不同的功能空间组织在一起,具有连接各个功能区域的作用,对于整体的校园空间而言,连接空间的设计显得十分突出,连接空间所形成的路线是师生天天通过的道路:并把多数空间要素相互统一并与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在校园设计中,廊道也经常被采用,如用连廊,观景平台,室外楼梯,步行桥等所形成的开放空间能较好地形成交流区域,同时也增加校园空间整体性、秩序性和开放性。
1.1.1廊道:走廊、步行桥、楼梯等形成的空间,属于线性空间并具有连续性、方向感的动态空间特征。在使用功能上“廊道”空间主要作为交通空间将人引导到目的地,起联系、交通功能,它不仅是方向上的指引和传导,还是空间过渡的界质,能使人停留或导向两侧的功能空间,“廊道”空间也是校园中师生相遇、停驻的场所,引导人们驻足停留、学习交流,是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好地方。此外,“廊道”空间不但可以遮阳避雨,其特有的通透性和开放性获得外部空间围合界面的统一效果,给师生较好的视觉感受,廊的庇护功能又使人们的活动不受气候干扰。楼梯是纵向通道,是解决楼层之间人流的集散,楼梯也是上下空间沟通的载体,使空间自然的承启转折。
1.1.2平台:平台也是创造丰富校园空间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为高校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空中户外交往活动的场所。师生既能在此交往,站立交谈、观景,也可以设置临时的座椅作为较为私密的交流。同时,又能欣赏建筑周围优美的景色,这对于交往活动的进行无疑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平台使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增加了空间的渗透性、连续性。在各幢教学楼之间设置的休息平台为师生课间休息以及课后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加强了不同学科和院系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1.1.3架空层建筑的底层架空,最大限度地开放底层空间,让绿化相互渗透,为校园公共活动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吸引学生参与交流,促进校园学习氛围的形成。
架空空间是介于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是校园的开放空间。建筑架空底层连续的空间使地面师生的活动不被建筑物分割,同时也是延续校园渗透的,流动的绿化景观。它既可成为建筑内的“私密”空间,又可作为交往的开放空间,既具有室内空间舒适的环境,又可将室外的绿色景观引入,是一种内外交融的空间。
连接空间穿梭、渗透于建筑内外空间,使校园空间连续有序,既是交通空间,更是交往空间,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形成师生日常出行、相遇和诱发交往的积极空间,在有意与无意中营造出学生的学习与交往的场所。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连接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使校园空间环境呈现自然的有机整体。
1.2庭院与广场
大学校园中的庭院和广场是师生日常生活、学习与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也是构成校园景观的重要因素。建筑物围合的广场和庭院空间,组合校园的空间环境,使其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并组织着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同时,它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场所,是师生交流的场所。通过广场平面形态与尺度产生的围合感和亲切感,创造交往氛围。
建筑之间的广场与庭院建筑布局都将功能相近的建筑布置在一起,形成建筑集群。如:广州大学域广州大学校区教学区分别由理工类教学实验组团、人文艺术类教学实验组团等组成。各组团间由车行道和高架的挡雨遮阳人行长廊(信息廊)相连如: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的信息廊。尤其是在各学科或学院之间应有意识地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小广场,有足够数量的座椅和展示交流的空间,这将是一个理想的学科之间师生交往场所。
建筑之间的广场与庭院空间对于学生来说,它具有明确的空间界定和向心性特性,更易于形成内向的集聚性,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使学生在此驻足停留、学习交流。或休憩、谈话,或讨论、交流,有利于各种信息、知识的相互传递而达到智慧的升华。在环境设计上,应充分保留原有树木等自然植被,结合主体建筑的布局增加台阶、走廊、构筑物和小品以丰富师生的活动场地。
2、校园建筑之间连接空间的设计
2.1连接体的设计
对于校园空间整体的设计而言,连接空间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连接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
2.1.1廊道和平台的设计
2.1.1.1秩序:连接作用,进入或穿越不同的建筑打通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利用空间在相互交融中体现出的相容性、模糊性,使校园空间(如室外庭院空间、公共广场)和建筑空间相互渗透,贯穿相应的逻辑秩序使校园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2.1.1.2尺度:廊道既是交通连接体,又是校园学生相遇的场所,除了满足交通通行,也要符合交流场所的尺度。平台设计应具有聚集人群规模的尺寸,为学生、教师等进行交流、活动、聚会、观景、排演等提供理想的场所。 2.1.1.3开放性:封闭的廊、通透的廊、露天平台、内庭院底层架空空间等,使其成为一系列的开放交流空间,为学生创造充满阳光、空气、绿化的内部主体生态体系和外部多层次绿化系统,以促进学生的健康素质及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体现学校的凝聚、交流、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1.2底层架空设计
2 1.2.1“灰空间”:校园建筑中底层架空的建筑形式介乎室内与室外之间,属于所谓的“灰空间”。其特点表现为既是建筑内的“私”有空间,又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既具有室内空间舒适的环境,又不乏室外自然因素的引入。建筑的底层人流量大,过往行人较易发生碰面形成交往,它既不受天气阴晴的影响,又具备室外活动空间开敞、光线充足的优点,是师生进行交往和休息的重要场所。
2.1.2.2地域性:底层架空设计应符合地域气候条件。如:广东地区属于亚热带,典型的湿热气候,架空空间设计,一方面设计一些阴影区,可以抵御强烈的阳光,又可避雨,提供适于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亚热带地区的植物茂盛与建筑形成图底关系,丰富建筑景观层次,形成建筑通透、轻巧的风格。
2.1.2.3尺度和细部设计:架空层空间的尺度以适应相应的活动为宜,层高太高,空旷和不亲切,层高太低又易造成压迫感,所以,在活动较频繁和人流较多的场所,如:门厅、过厅和交通节点层高可适当高;而在私密性较强如:安静谈心和交流的地方,层高可适当降低。底层架空细部设计,注意绿化、景观和设施小品的设计,以营造出亲切的校园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