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的风格与个性 发布时间:2015-11-04 上传者:cotabc

风格与个性

  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国际上一些优秀设计师,携带着现代建筑理念的设计方案,正在雄心勃勃地挺进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是中国本土舆论所发出的坚守并延续“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的强烈呼吁。

  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现代”的与“民族”的建筑风格之间,是否有可能,或究竟用什么“语言”来衔接?两者真的是水火不容、截然对立的么?

  进入21世纪,至少不再会有人要在京城到处盖上象征民族特色的“大屋顶”吧?

  在一个人口密度如此之大、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缩小的国家,中国传统的庙宇式殿堂式皇宫式建筑,其耗费的建材人力资金以及舒适实用程度,以“人性化设计” 的标准,也已成为一种仅供欣赏、应被精心维护保养的“文化古迹”。“民族化”的可操作性,在于设计师能够从中提炼出中华文明的古典建筑精髓,它也许只是某种抽象的、空灵的神韵与审美理念,如同“气场”一样无处不在。

  国内优秀设计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已经在许多城市建立了成功的范例。

  例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西安市建造的具有鲜明唐代建筑风格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杭州市西子湖畔带有宋代建筑特色的“浙江历史博物馆”;浙江绍兴市环城运河边,经过改造的大片低层民居,白墙黛瓦拱形门洞,表现出浓郁的江南风味;北京南池子民居改造工程,回廊相连、仿明清风格的门窗,透视感与整体构架,也都借鉴了北京四合院文化……

  然而,具有空间优势的西方现代建筑,仍然势不可挡地向我们步步逼近。

  2008年奥运会大量的场馆设施,如此巨大的建筑舞台,让全世界的设计师寝食难安。

  “鸟巢”方案在图片上的直观感觉是新颖与新奇的。大自然中鸟巢的形状,原本就同体育场馆的常规外形具有一致性,因而在视觉上能得到某种延续。“鸟巢”这一符码的象征也是多义的,可联想到冲刺、飞翔(奥林匹克精神)、家园(都市中的栖息地)、创造(鸟类编织的精工巧思)等等。在城市林立的建筑群中,“鸟巢”的构思不仅别致,并且有一种来自森林的气息,对于现代人既定的人文观念,多少会有些纠正与提醒。虽然“鸟巢”给人一种过于繁复的视觉印象,而且建筑图纸往往与实际完工后的实体有差距。建成后的“鸟巢”,是否能与图片上的效果一致,还得看这个“鸟巢”的安置,与周边环境是否和谐。以北京的气候条件,未来如何清洗搭建这个“鸟巢”所用的无数支架横杆上的尘土,也令人担心。正如“国家大剧院”那个硕大的“蛋黄”,优美绝伦畅达的弧线,给人以“流水知音”的联想。但北京多风沙尘土,如果没有配套的清洗管理系统,它也许很快就会变成一只脏兮兮的土豆。

  在“人文奥运”建筑的激烈竞争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国家游泳中心竞标中获得优秀奖的B04方案“水立方”。简洁到无一多余物的方形“水池”,蓝色的外观让人似乎能触摸到荡漾的水波,金色的屋顶象征着阳光在波光粼粼的水面闪烁,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此独一无二的造型,不仅充溢着神秘的美感,也创造了让人反复品味“畅游”的空间。其设计概念汲取于自然界,表现出水在泡沫形态下,被放大为建筑体的有机空间网架结构,从而成为建筑本身。“水立方”与圆形“鸟巢”的设计师,尽管均来自国外著名建筑事务所,却在无意中暗合了华夏文明“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这种被“提取”与“强化”之后的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隐没、藏匿、运用于现代造型之内,难道不正是今人所期望实现的民族性与国际化的自然衔接么?

  是否真有一种绝对保持着千年不变的“民族风格”的城市呢?在历史的流变中,城市风格也在不断地被“人”改变着。正如由犹太人、流亡白俄,兴建的那些拜占廷式、哥特式、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的欧式建筑,已成为哈尔滨城的历史文化特性。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帮助中心| 合作伙伴| 产品服务|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土木在线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