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认识和不认识的网友在我博客上纸条或留言,咨询和讨论有关钢筋加工配送的问题。似乎关注这一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我曾对国内钢筋加工配送的利弊作过分析,对此问题的研究一是要有历史的眼光,二是要有国际视野,三是研究现实的可行性。任何事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是人力无法改的。钢筋加工配送也不是新生事物,上海建工早在60年代就有了,之所以这种模式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其他地区和单位不能简单地复制上海建工的做法。再说,上海建工的钢筋加工配送实际效益并不理想,它是种内循环运行机制,更多地出于维持集团内钢筋加工厂生存的考量,而不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和提高。
我们看一下日本钢筋加工配送工厂化发展史。日本经过战后的恢复建设,上世纪80年代已成为发达国家。日本年轻人不愿从事现场钢筋加工等这样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现场工作,即便提高待遇也面临着人工短缺的严峻形势。钢筋现场加工必然受到各种限制,一是现场条件差,场地空间狭小,露天作业,机械化率低,工地现场不太可能配置各种先进的钢筋加工设备,也不可能进行流水线的规模化加工,自动化程度低,生产力落后。日本钢筋现场加工与工厂加工的比例分别为:上世纪80年代初(施工现场80%,工厂化加工20%),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施工现场50%,工厂化加工50%),截止到2011年度日本基本完成钢筋工厂化加工(施工现地5%,工厂化加工95%)。日本完成钢筋加工工厂化,历时30年。
当下的中国其实与80年代的日本有许多相似性,一是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二是房地产业的非理性繁荣,三是新生代劳动力短缺,用工荒新闻经常见诸报端。现在的年轻人一是学历较高,他们认为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体面的工作;二是独生子身份,这是中国特有的,他们小时候如小皇帝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比较娇贵吃不了苦,他们这一代几乎都不愿从事脏乱差的工作。所以,建筑工地已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我们看到的是50岁左右的民工在忙碌着,明显是青黄不接。那么,再过10年,当老一代民工老去,谁来从事建筑这样脏乱差又高危的工作。并且,即使不考虑这此因素,民工工资也是难以承受之重,中国不像十年前廉价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这是所谓的中国的竞争优势),现在,这种优势已不再。那么,像钢筋加工配送这样的问题应该提上议事日程,提早筹划。
钢筋加工配送中心是个系统的集成的概念,它不单纯是钢筋加工,如果纯粹的钢筋加工工厂化,可能反而会增加成本,如钢筋的二次运输等问题。所以,应该与物流、仓储、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务于一体,通过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手段,构建一个基于现代物流模式的钢筋加工配送体系。并且一定要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模块化,否则,将是低效益的不可持续的。钢筋加工配送实际上是出于解决产业发展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需要,是产业转型的需要。建设部已将建筑钢筋加工配送技术列为《建设事业“十一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之一。
钢筋加工配送模式条件日趋成熟,一些企业已在尝试,笔者也参观过一些新型的钢筋加工厂,它们现在虽然是零星的,有的仍然是简陋的,甚至有的还面临生存困境,惨淡经营,但我仿佛看到星火燎原之势。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产生更多的市场需求,也一定会得到推广,它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是没有疑问的。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钢筋必须经过专业加工厂预制才允许进入建筑工地。现在主要是技术细节上需要完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