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城建档案管理 发布时间:2015-09-06 上传者:anyecc

摘 要:近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震后重建任务比较艰巨,城建档案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城建档案馆应该提高防震防灾意识,强化城建档案的自身建设,文章提出城建档案工作在抗震救灾中应突出“五个实际需要”。

关键词:城建档案管理抗震防灾五个实际需要
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唐山地区发生的7.8及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强烈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三次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城市建筑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地震造成原有的城建档案严重缺失甚至毁灭。地震造成的建筑的损毁,必然要进行灾后重建,因此要把握机遇、及时跟进,随着灾后的重建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
一、城建档案馆库房设计应考虑抗震防灾的实际需
(一)馆库建设要标准规范。档案馆要切实加强馆库建设,严格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等的要求,保证档案馆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提高城建档案馆的抗震防灾能力和应对其他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城建档案安全。唐山地震震前档案馆或库房多由办公室改设,地面承载力不足(250—280kg/m2)负载过大结果造成楼层坍塌严重,加大了档案的受损程度。1986年《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档案库房的楼面均布活荷载应为5KN/m2。当采用密集架时,应不少于12KN/m2,或按实需要确定。
在《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第1.0.4条就对档案馆的防震能力等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以上(含七度)地区应按基本烈度设防,对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区重要城市的档案馆库区建筑可按七度设防。但是在实际中,档案馆库建筑设计上应将抗震能力根据当地地震烈度相应提高半度或一度,这样馆库的防震能力就更加有保障。档案馆库房建筑的设计还应考虑到灾后的进馆抢救工作,应该设计得更加有利于转移,因此馆库内应留出一定数量的安全通道和安全门,以利于灾后抢救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档案自身安全性要引起重视。档案馆的建筑在每次自然灾害中都能幸存,但档案馆的自身安全性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要按《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严格限定档案库房的防火、防水等方面的相关建筑指数:档案库应作为一个单独的防火分区,库区与其他部分的隔墙均应为防火墙,采用耐火极限不少于4小时的非燃烧体。其他内部隔墙采用耐火极限不少于2小时的非燃烧体。库区内不应设置用水点,给、排水管道也不应穿越库区。一切档案馆包括城建档案馆都应该按照国家标准来规范档案馆库房。
(三)防次生灾害应纳入设计规划。城建档案馆的建筑还应该将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次生灾害纳入到设计规划中。馆址应远离易燃、易爆物的场所,不设在有污染腐蚀性气体单位的下风向,避免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应选择地势较高、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和环境安静的地段。因为如果忽视了这些因素,一旦发生地震,很可能这些因素就会引起次生灾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对在役的城建档案馆库房,需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安全隐患、特别是抗震防灾能力的检查。
二、城建档案装具应该考虑抗震防灾的实际需要
唐山地震发生之时,当时的档案装具大部分都是木质的,在地震中大部分装具都被砸毁,造成了一些档案实体的损毁。而铁制档案箱损失较小,即使被砸变形亦不至档案散失,还能防止雨淋、水浸。现在很多地方都把档案装具五节柜铁皮柜全部更换成密集架,其实档案装具也要考虑应急情况,应把重要的档案放在封闭便携式档案柜中。封闭便携式档案柜在各种灾害来临或紧急情况发生时,都对保护和抢救档案有利。
从地震中档案的装具受损情况分析,应选用具有抗震防护功能的档案柜架装具,五节柜等箱装装具能起到很好的屏障保护作用,同时便于搬运转移,而密集架易倒塌,从汶川地震中档案受损情况看,五节铁皮柜等箱装装具有一定防护作用,有利于应急状态下,档案资料的安全快速转移。
三、城建档案资料的收集应考虑灾后重建利用的实际需要
城建档案工作者应明确自己的职责,注重城建档案的收集,归档的城建档案要力求齐全、完整、准确、系统,积极为在灾后的抢救工作及恢复生产工作中,发挥城建档案的重要作用。唐山地震时,给水管网破坏达440处之多,整个城市供水全部中断,数十万受灾群众又受到无水的威胁。而破坏严重的给水设施大部分是地下工程,如果没有这些设施的档案资料,则无法进行紧急抢修。幸亏省建委从城建档案馆废墟中找到保存比较完整全市给水管网现状图和五百分之一分区给水管网现状图,从而加快了抢修速度,抢修工作比较顺利地进行。震后经过十一天的抢修,恢复了部分管网,局部地区强行送水。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有此可见,齐全完整的城建档案资料对地震后的抢救恢复工作是多么重要。
汶川灾区更加需要城建档案资料的援助来实现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位于四川彭州市的白鹿上书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不仅是西南地区天主教发端,还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但在“5.12”大地震中几乎夷为平地。要想在原址上、使用原有的建筑材料、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重建这一中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天主教神学院,城建档案馆的资料,对于恢复重建来说无疑是提供雪中送炭。
四、城建档案的特殊管理应考虑减少损毁的实际需要
(一)城建档案工作应强调集中统一管理,这样更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和保护。从震害中我们体会到集中统一管理损失要小。唐山地震中集中保管档案在档案室仅损失档案百分之二左右,而在工程技术部门,特别是个人手中存放的档案资料几乎全部丢失。许多单位都没有意识到档案集中保管的重要性,不愿意将自身的档案交给城建档案馆,况且放在本单位也便于随时查看利用。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一旦发在生地震,分散保存的档案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极易损毁,而保存在档案馆的档案则由于保管条件较好而损失较小。因此城建档案馆应加强宣传力度,培养各归档单位的归档意识,以期能将归档工作做更好。城建档案馆在管理过程中还应该严把所收集档案的质量关,在平时立卷归档时,要严格把关,杜绝使用不耐久的制成材料,以保证档案的质量。
(二)城建档案馆对重点工程档案要实行多套保管以及分库保管的制度城建档案馆在开展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同时,要定期制作、打印多套纸质的馆藏档案总目录和分类目录,确保紧急状态下对档案的查找利用。在城建档案的报送、移交和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重的原则,特别是城市重点工程竣工档案,必须坚持在集中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实行分级多库(多套)分存,降低灾害发生时档案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个程度。对重点建设工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多套竣工资料,可分存于城建档案馆、建设和施工单位,以期在灾害后能收集到一套完整的工程竣工资料。
(三)积极推行城市档案的电子化、数字化载体的异地备份工作。
一是利用缩微技术,由于缩微胶片保存设施与纸质档案的区别,因此有可能在灾害中幸存。二是利用扫描技术建立电子档案,在异地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通过独立局域网络进行远程传输、储存,有效完成计算机数据库的备份。异地备份的对应城市应选择地理特征不同、城市间距离较远的城市进行,才能确保档案材料的安全。当然,这需要有关专家依据城市的综合因素进行必要的评估。
五、城建档案馆编制应急预案应考虑防突发事件的实际需要
城建档案馆在对外开放和日常管理工作中,遭遇各种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只有编制和制定城建档案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体系,切实增强安全忧患意识,强化安全监督和管理,防止和减少危害城建档案安全事件的发生。另外,还要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是城建档案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因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帮助中心| 合作伙伴| 产品服务|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土木在线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