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 据载当时南宋迁都杭州,皇宫凤凰山一带"建园"、"营园"更是盛行,官吏、衙署建造的园林数以百计,西湖一带成了最大的公众"园林"。在这块人间"仙境"里造园风很盛行,皇家御园、寺观园林、私家园林甚至茶楼酒肆也附设园林,内庭亦置"花竹挟疏"的小庭院招徕顾客,西泠桥、孤山一带,"俱是贵官园圃,凉堂花木,艳色夺锦,白公竹阁,潇洒清爽,沿堤的先贤堂、三贤堂、湖山堂,园林茂盛,妆点湖山","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寻孤山"的盛况。时至今日当我们站立城隍山顶,紫阳道边,凤凰岭前,我们仍然可以依稀感悟、辨别出当年园林的残墙断壁所显示的气势风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描写西湖的千古名篇,一直以来脍炙人口。他们写园、造园,促进了江南园林的发展,加上西湖的人文景观,民间流传的许许多多传说,使它更为楚楚动人极富有情调。"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锋夕照"、"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西湖十景流传至今,这些和宋文人诗、画命题中所表现的题材意境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