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13线xx至xx段(xx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xx标段,起讫里程为:K1016+788.415—K1019+220.000,全长2.404855㎞。按山岭重丘二级公路设计施工,主要控制点:漩口大桥、漩口隧道、寿江大桥。 1·1、项目地理位置 路线位于xx省xx县境内,起于G213线xx隧道xx端,沿岷江右岸布线,经漩口乡,止于 G213 线友谊隧道xx与xx交界处。 1·2、地形地貌 路线走廊位于xx盆地北西缘,龙门山的中南段,处于xx盆地与川西高原山地两大地貌单元的结合部。路线于xx境内沿岷江右岸向下游展布。 场区地势北西高而南东低,有山地、丘陵、阶地,海拔多在 830~1 419 米间,相对高差589米,最高处为xx附近山体,海拔2500 米以上,最低处为紫平铺库区,海拔约830米。河谷较开阔,呈“U”形,岸坡坡度一般为10°~25°,局部可达40°,冲沟较发育,沿岸分布有Ⅰ~Ⅳ级阶地,阶面平缓。沿线岸坡地段植被茂密,以灌木林为主,平缓地段主要为农地和居民居住区。 1·3、气象 区域位于xx盆地边缘与川西高原山地气候区过渡部位,属川东盆地亚热带气候区,不仅具有大分区气候的特征,也具有地方性气候的特点,气候变化与流域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点相适应,多年平均气温 15.2℃~15.9℃,一月平均气温最低 4.7℃,七月平均气温最高年24.6℃。相对湿度 81 %,无霜期269 天/年,日照时间 1030 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 1001.9mm~1264.7mm,最大降雨量为 2 434.8mm,夏季暴雨频繁、强度大、历时短。实测最大风速 17 m/s,多年平均风速为 11.9 m/s。 1·4、水文 本工程区域属岷江水系。地表河流主要为岷江、渔子溪、古溪沟、寿江。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其次是地下水和高山融雪补给,径流稳定充沛。岷江上游流域面积 3.3 万平方公里,干流长 340 公里,落差3000 米,多年平均流量 469m3/s,最大月多年平均流量 934m3/s,最小月多年平均流量 135m3/s,渔子溪和寿江多年平均流量分别为 19 和 25 m3/s。年降雨量 1001.9mm1264.7mm,最大降雨量 2434.8mm,夏季暴雨频繁、强 度大、历时短、每年洪水多出现在 6~9 月。 1·5、地层岩性 工程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有元古代澂江 —晋宁期 、古生物届石炭系(C)、二叠系 、古生界二迭系上统(P2)、下统 (P1),中生界三迭系上统须家组( T3xj)、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则广泛分布于地表一带 。区内出露各类地层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 第四系 (1)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 (Q4c+dl):分布于路线范围内的斜坡地带。以块碎石土为主,部分为亚粘土、亚砂土等。块碎石成分主要为褐色~深灰色中粒砂岩、炭质页岩、泥质粉砂岩等,呈棱角~次棱角状,颗粒组成不均,块碎石粒径一般 3~100cm 不等,最大超过 3m,块碎石含量相对较高,一般为松散~稍密,偶见架空结构。 (2)第四系全新统~更新统冲积层( Qal ):主要为工程区各级河流的现代河床 、河漫滩和Ⅰ级阶地之沉积物。常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现代河床沉积主要为砂卵砾石层 。Ⅰ级阶地具二元结构,上部亚砂土亚粘土下部砂卵砾石层。 (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 +pl ):多见于沟谷出口处,规模较小 ,呈扇形堆积。由砂土、岩石碎块杂乱堆积而成。岩石碎块受冲沟附近基岩控制,成分较单一,呈棱角-次棱角状,砾径5~20cm,个别达 1~2m,系近距离搬运产物。 2)三迭系上统 须家河组(T3xj),按岩性、岩相、生物组合和煤层分布规律分为上、中、下三段: 上段,上部灰色页岩、细砂岩夹薄煤层和透镜状黄铁矿。中部青灰色中层—块状岩屑石英砂岩夹黄灰色砾岩。下部灰色中—厚层岩屑石英砂岩细砂岩深灰色页岩及薄煤层韵律层。中山峡谷、石丘洼地等地貌。零星分布于拟建路线前段。该段地层厚度 709 ~1430m,测区零星出露。 中段,上部灰色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页岩、薄煤层。下部灰色中—厚层石英砂岩 、岩屑石英砂岩夹页岩及薄煤层。中山峡谷 、石丘 洼地等地貌。该段地层厚度>457 ~>1748m,为拟建路线测区主要岩性,呈断块状中、低山地形,路线横穿该地层 。构成飞来峰构造之基座。 下段,黑色炭质页岩夹深灰色厚层岩屑砂岩、泥质灰岩、薄煤层、底部深灰色中—厚 层泥质灰 岩夹黑灰 色炭质页 岩。中山峡谷、石丘洼地等地貌。该段地层厚度 1630 ~1100m,拟建路线区内未见出露。 3)二迭系 二迭系上统(P2) 该套地层包括长兴组(P2c)和龙潭组(P2l)。主要为灰、深灰 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含燧石石灰岩,间夹粉砂岩、页岩及煤层。多以残存的飞来峰断 块型出露,显中山峡谷地貌。 二迭系下统(P1) 该套地层包括茅口组(P1m)、栖霞组(P1q)和梁山组(P 1l)。主要为灰、浅灰色薄~中层至块状灰岩夹燧石灰岩、页岩,局部含白云岩团块。多以残存的飞来峰断块型式出露 ,显中山峡谷地貌 。分布在漩口段,路线区出露较少。 4)石炭系(C) 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灰岩、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 。多以残存的飞来峰断块型式出露,显中低山地貌 。主要分布于拟建路线前段北西侧。 5)元古代澂江—晋宁期 根据岩体穿插关系、空间分布、岩石特征、同位素年龄资料,将澂江—晋宁期岩浆旋回划分为五个侵入期。测区出露第五期钾长花岗岩(γk2(5)),第四期黑云花岗岩(γ2(4))、斜 长花岗岩(γO2( 4))、花岗闪长岩(γO2(4)),第三期花岗闪长岩(γδ2(4))、石英闪长岩(γδ2(4))、闪长岩(δ2(3))、角 闪辉 长岩(δO2(3))、辉长岩(δ2 (3)) 、角闪辉石 岩(V2( 3))、 辉石角闪岩 (ψO2( 3)),第二期蛇纹岩(fω2(2))。路线区域内主要出露斜长花岗岩,于拟建路线xx断裂以西路段。 1·6、地质构造 路线走廊主要处于九顶山华夏系构造带,为龙门山华夏系构造体系之一段。构造形迹呈北东 40~50方向展布,长156 公里以上,宽20~50公里。它是由三条北东向的压扭性大断裂(茂汶~xx断裂,北川~xx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两个最大的复背斜(彭灌复背斜、宝兴复背斜,作北东向多字形斜列)及一系列的走向北东的次级压扭性断裂和同斜倒转及正常褶曲以及与之伴随的近南北和近东西向的两组扭断裂,北西向的一组张扭性断裂所组成。天台山~白石一带的飞来峰群亦属本体系的组成部分。断裂、褶皱繁多。 1·7、地震 根据地震历史分析,龙门山断裂带近期活动强烈,为强烈发震断裂,项目区属强烈地震多发区。“5.12”地震后,国家地震局对xx省地震动参数进行了修编 ,根据修编后的《 xx、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xx、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xx省xx8.0级地震灾后重建地震评价规 划用图》,工程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s, 对应地震基本烈度调整为Ⅷ度。 1·8、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主要接受大气降水、高山融雪水和后山地下水的补给,向沟谷和河流排泄。
g213线映秀至都江堰段(粤汶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某标段施工技术方案-图一
g213线映秀至都江堰段(粤汶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某标段施工技术方案-图二
g213线映秀至都江堰段(粤汶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某标段施工技术方案-图三
g213线映秀至都江堰段(粤汶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某标段施工技术方案-图四
g213线映秀至都江堰段(粤汶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某标段施工技术方案-图五
该工程为都江堰110指挥大楼建筑设计施工图,图纸内容主要包含:建筑设计说明,各层平面图,屋顶平面图,各立面图,各剖面图,楼梯详图,节点详图,门窗表,门窗大样,卫生间平面大样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