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隧道设计为上下行分离式4车道高速公路隧道,隧道左线长1 365 m,右线长为1 340 m。全隧道按新奥法设计和施工,进口左洞和出口右洞洞口浅埋段最薄覆盖层分别为367 m、405 m,在洞口35 m范围内为强风化、弱风化花岗岩,顶板为残坡积层,风化裂隙,发育具块状镶嵌结构,局部散体结构,围岩不稳定,易塌。XX省首次采用40 m长大管棚对洞口段进行超前支护。沿隧道衬砌外缘一定距离打入一排纵向钢管,并且在插入钢管后,再往管内注浆以固结软弱围岩、充填钢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使管棚与围岩固结紧密,以提高钢管的强度。开挖后架设拱形钢架支撑,形成牢固的棚状支护结构。
福建某分离式高速公路隧道管 棚施工方案-图一
注: 1.图中尺寸均以cm为单位,比例1:100。 2.隧道建筑限界技术标准: (1)设计速度:80km/h。 (2)净宽10.25m;净高5m。 3.隧道衬砌内轮廓尺寸已包含内装层厚度(即图中尺寸为模注砼内表面尺寸)。 4.图中各项高度均由结构设计基线量度,该基线通过路面设计高程点。 5.当隧道无超高(位于直线或半径≥2500m的圆曲线上)时,h=22.5cm,H=40cm。 6.当隧道有超高时,超高路面横坡值以及超高对应的H、h值下表。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本桥跨越xx高速公路,与主线交叉桩号为XXX。平面位于直线上。本桥上部构造采用跨径为(18+30+22)m的等截面预应力箱梁。箱梁顶宽5.5m,底板3m,梁高1.6m,为单箱单室斜腹板截面。内容详实,可供参考。
1 隧道通用图设计说明 2 行车主洞(一般段)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3 行车主洞(超高段)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4 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5 车行、人行横洞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6 SM-1(明洞)衬砌设计图 7 SM-1(明洞)衬砌配筋设计图(一)、(二) 8 SM-2(明洞)衬砌设计图 9 SM-2(明洞)衬砌配筋设计图(一)、(二) 10 S5-1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1 S5-1型复合衬砌配筋设计图 12 S5-2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3 S5-2型复合衬砌配筋设计图 14 S4-1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5 S4-2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6 S3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7 S2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8 S7-1(紧急停车带)衬砌设计图 19 S7-2(紧急停车带)衬砌设计图 20 S7-3(紧急停车带)衬砌设计图 21 S5-1型复合衬砌钢支撑设计图(一)、(二) 22 S5-2型复合衬砌钢支撑设计图(一)、(二) 23 S4-1型复合衬砌格栅钢架设计图(一)、(二) 24 S7-1型复合衬砌钢支撑设计图(一)、(二) 25 紧急停车带布置图 26 车行横洞布置图 27 车行横洞衬砌设计图 28 Ⅳ级围岩车行横洞口衬砌配筋加强设计图 29 车行横洞口交叉部衬砌配筋加强设计图 30 车行横洞卷帘门预留洞室设计图
本项目是海西区高速公路骨架网中“四横”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的后半段,起于漳平与安溪交界的狮子炉隧道,终于永定下洋沿江的东联隧道(闽粤界),与广东梅县至大浦高速公路相衔,线路总长161.058Km,设计为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24.5m。 第XX合同段起讫里程K248+600~K260+683,全长12.083Km,位于永定县下洋镇,主要工作内容有路基土石方及附属工程、桥涵,隧道及改移道路等工程。沿线主要控制点有下洋镇、中川虎豹别墅、思贤小学、省界,主要既有公路为省道S203线。主要工程数量见表2.1-1。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技术标准: 1、设计行车速度:80Km/h 2、设计交通量:近期 10594辆/日 远期 28096辆/日 3、隧道建筑限界 (1)限界净宽:9.75m (2)行车道宽度:2x3.75m (3)限界净高:5.0m (4)行驶方向:单向行驶。 4、设计荷载 汽车一超20级,挂车-120级; ...... 隧道概况: 隧道上下行分离设置,分离式路基设计线间距29.24m,隧道轴线直线段间距39.24m,左线隧道长1695m,右线隧道长1715.687m。 ...... 设计于2001年,共85张CAD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