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纸为习水县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环北大道,全长493.37米)设计cad全套施工图(含设计说明,含交通工程设计,含电照工程设计,含给排水工程设计);包括:设计说明、道路工程施工图、交通工程施工图、给排水工程施工图、电照工程施工图等;设计规范,内容详实,可供参考学习。 习水县城市政道路(打捆)二期工程—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环北大道) 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1 工程概况 本次设计习水县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环北大道)起点接现状一环线,终点接环北大道。道路全长493.370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路幅宽度为25m (5m人行道+15m车行道+5m人行道),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40km/h。 工程内容包含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管网工程、电气工程。 2 设计依据 2.1 设计依据 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 业主提供的实测地形图 习水县城市道路(打捆)二期工程—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环北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贵州鼎盛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18.01) 现状调查和现场踏勘收集的资料 项目业主单位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 2.2 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 3 工程地质及建设条件(摘自地勘资料) 3.1 地形、地貌 勘察区位于习水县,处于川黔南北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交接的复合部,北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沉降带的"四川盆地"相接,南与早古生代的"黔中隆起"相邻。以溶蚀残丘地貌为主,地势较平缓,最高海拔约1184m,最低点海拔约1177m,相对高差约为7m。拟建道路基础范围属原居民房屋及农业用地。 3.2 气候、气象 习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伏旱;秋季,温度下降快,多绵雨;冬季,多低温阴雨;春季,气温回升不稳定,多夜雨;多阴雨、少日照、湿度大;局地小气候明显;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显著。东皇镇位于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面与良村镇接壤;南面与桑木、回龙、习酒镇毗邻;西面与土城镇、民化乡相连;北面与程寨乡、赤水市相靠,海拔在900至1300米之间,以喀斯特地形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常年雨量多,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3.4℃。 3.3 地质构造 勘察区场区内无大断裂构造通过,场地基岩呈单斜,地层为奥陶系桐梓组(O1t)石灰岩。节理构造不甚发育。在地质构造上无危害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倾向334度,倾角8度, 拟建道路范围内在挖方段基岩出露。没有断裂带通过。 3.4 地层岩性 根据全线钻探结合线路地质调查,拟建路线场区及两侧附近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分述如下: 1、第四系覆盖层(Q4),可细分为三层,分散分布: (1)杂填土(Qml):褐黄色粘土,混碎石。结构松散。沿线局部分布,厚度0.3~0.4m。为新近场地平整回填,未经分层压实。 (2)粘土(Qel+dl):褐色、褐黄色,可塑,由粘土夹碎石及少量砂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厚度1.1~1.6m。沿线大部分有分布。 2、基岩 奥陶系桐梓组(O1t)灰白色、灰色薄—中厚层状石灰岩。 中风化石灰岩:浅灰色、灰色,薄-中厚层,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呈块状结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31.11Mpa,属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3.5 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调查,场地地表水以季节性水流为主。场地范围内农田灌溉用水和居民饮用水以抽取地下水为主,其次为从其它地方引水使用。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①上层滞水:区内的覆土主要为粘土,有局部上层滞水。分布于丘间洼地的粘土,多常年积水,呈沼泽状,是区内主要的浅表部地下水,但在公路沿线仅在局部的种植区内见到。水量直接受大气降水影响,变化较大。②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下伏基岩中。拟建筑场地下伏基岩为区域性含水岩组,属溶洞—裂隙型含水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的溶蚀裂隙及溶洞中,富水性中等,埋藏较深,对路基的稳定无较大的影响。 根据拟建道路设计高程及场地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场区地下水对路基的稳定无较大的影响。场地区域无工业污染源,据区域水文资料和拟建工程场地周边已建成的工程项目的地下水资料,该区域地下水属重碳酸盐水,场地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3.6 道路场地抗震条件评价 3.6.1 场地地质环境条件 建筑场地内及附近未见活动性断层通过,区域稳定性及地质构造环境良好,建筑场地地势较为开阔,局部有起伏,岩层呈单斜缓倾产出,尚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液化性软土存在,拟建道路沿线无重要性建筑物。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3.6.2 道路场地类别 场地地貌单元为风化剥蚀缓坡丘陵及中低山地貌,地形虽有起伏,但下伏基岩连续稳定。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ll-2010表4.1.3和4.1.6,拟建区域覆盖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可塑粘土为主,厚度变化不大,总体土层厚度为1.4~2.0m,平均厚度为1.73m,土层剪切波速在250~500m/s之间,为中硬土场地土。场地类别根据土层平均厚度为Ⅰ1类。 3.6.3 场地抗震设防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ll-2010附录A,拟建道路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场地的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25s。 设计需按有关规范设防。 3.7 场地稳定性及建设适宜性 勘察区内岩层节理裂隙发育,但没有活动断层通过,野外调查未发现大型崩塌、塌陷等地形地貌及不良地质现象,场地覆盖层厚度较为均匀,无液化土体存在,植被发育较好,自然斜坡稳定,局部地段路基开挖后存在高挖方工程问题,但经治理后适宜道路建设。 3.8 岩土工程特性 为达到勘察目的,较准确的了解场地覆盖层厚度及基岩岩土工程类别,断层破碎带位置及规模、分布和延伸情况,我公司采用了钻探作为本次勘察的主要手段,结合地表地质调查综合判断岩土的工程特性。 3.8.1 覆盖层 1、杂填土(Qml):褐黄色粘土,混碎石。结构松散。沿线局部分布,厚度0.3~0.4m。为新近场地平整回填,未经分层压实。 2、粘土(Qal+dl):本次勘察过程中采样6件粘土土样进行常规土实验,其统计数据如下: 表 粘土物理力学综合指标统计表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区间值 平均值 标准差σ 变异系数δ 统计修 正系数 标准值 天然含水率 ω(%) 28.3~34.0 31.77 重力密度 KN/M3 18.3~18.7 18.48 比重 Gs 2.72~2.76 2.74 饱和度 % 88.87~93.84 91.28 天然孔隙比e 0.87~1.02 0.95 液限 WL % 39.6~45.0 42.25 塑限 Wp % 21.88~23.93 22.89 塑性指数 Ip 17.72~21.07 19.37 液性指数 IL 0.36~0.49 0.46 含水比 aw 0.72~0.77 0.75 压缩系数a 1-2 0.37~0.45 0.41 内摩擦角φ(度) 10.2~12.9 11.57 1.056 0.091 0.925 10.7 粘聚力C ( KPa) 29.3~34.3 32.08 1.915 0.060 0.951 30.5 压缩模量Es(MPa) 4.49~5.04 4.79 根据试验统计结果及综合地区经验并参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确定粘土承载力及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表: 表 粘土承载力及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土质单元 容许承载力(kpa) 重度 (KN/m3) 内摩擦角(°) 内聚力 (kpa) 压缩模量(Mpa) 基底摩擦系数 可塑粘土 160 18.48 10.7 30.5 4.79 0.25 3.8.2 基岩 场区出露基岩为奥陶系桐梓组(O1t)灰白色、灰色薄—中厚层状石灰岩。本次勘察过程中采样10件岩样进行室内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及抗剪试验,现对试验成果资料进行统计如下表: 表 岩样试验统计表 岩 土 名 称 试验内容 取值范围 (μ) 平均值 (μfr)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δ) 统计修正系数 标准值(frk)Mkpa 参加统计 数 中风化石灰岩 重 度r(kn/m3) 26.7~27.73 27.23 8 抗压强度(frk) 28.0~39.7 33.65 3.755 0.112 0.925 31.11 8 抗剪 强度 tgφ 0.92 C(MPa) 3.17 重度平均值:27.23KN/m3 ,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31.11MPa,属较硬岩,岩石破碎程度为较破碎,送往实验室符合室内试验标准的岩芯是岩体中好的部分,且岩性均为石灰岩,故均取折减系数Ψr=0.1 中风化石灰岩fa=ψγ×fγk=0.1×31.11Mpa=3.111Mpa,结合本公司在勘察区常年的工作经验,场区中风化石灰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 [fao]=3000KPa。 则建议取岩石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如下: 中风化石灰岩 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3000KPa。 3.9 路基持力层 勘察结果表明:场地杂填土不具有工程意义,应进行清除,场地粘土厚度较为均匀,其力学性能良好,经处理压实后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基岩较均匀且力学性质良好,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使用。对于挖方路基地段,建议对路堑路床0.8m范围内的一般性粘土进行超挖换填。 3.10 路基工程评价 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环北大道)道路全长493.370米,路线线段所在原始地面高差约7m。拟建道路路基类型为一般路基,主要为挖方、填方、半填半挖路基、路堤和路堑。现根据勘察区地形地貌和岩土分布情况,并结合现阶段设计资料,对拟建道路的的地质条件按中心桩里程逐段分析、评述如下: 1、K0+000~K0+035填方路堤段: 该段路线长35m,为丘间沟谷地貌,地形较缓,局部基岩出露。覆盖层厚1.2~1.6m,近山边部位土层渐薄,主要为可塑粘土;下伏基岩为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岩层缓倾产出,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以垂向发育为主,局部溶蚀裂隙发育。该段为填方路堤,最大填方约0.6m。应注意降雨时地表水流量、水量较大对路基造成影响。 2、K0+035~K0+042切方边坡段: 该段路线长7m,为溶蚀丘陵地貌,偶见基岩出露。覆盖层厚1.2m,主要为可塑粘土;下伏基岩为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岩层缓倾产出,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以垂向发育为主,局部溶蚀裂隙发育。该段为切方边坡,最大切方约0.02m,为土质边坡。整体较稳定。建议根据岩土类别分别采取足够坡率放坡,同时采取坡面防护及截排水措施,以保证切方边坡稳定,必要时土质段设置一定支挡;此外,尚应注意地基性质及厚度不均,可采取垫层等方式调整差异变形。 3、K0+042~K0+493.370填方路堤段: 该段路线长451.37m,为丘间沟谷地貌,地形较缓,局部基岩出露。覆盖层厚1.1~1.5m,近山边部位土层渐薄,主要为可塑粘土;下伏基岩为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岩层缓倾产出,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以垂向发育为主,局部溶蚀裂隙发育。该段为填方路堤,最大填方约1.0m。应注意降雨时地表水流量、水量较大对路基造成影响。 3.11 道路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道路工程场区范围内,山体斜坡在自然状态下是稳定的。根据路面设计高程,路基开挖后形成很低的土质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边坡高度很小,且位于开挖边坡上部,总体基本稳定。根据规范规程规定,一般采用保证边坡稳定的放坡手段,坡高小于等于5m的土质边坡,按1:1放坡后进行护坡处理;坡高为5~10m的按1:1.5放坡后进行护坡处理,大于10m的,建议进行台阶状放坡,每阶高度为5~8m坡率1:1.5,阶宽大于等于2m,坡面进行护坡处理。 对于填方区域,根据规范要求,应采用经济合理的堆填法,为保证堆填路基的稳定,应按安全稳定的坡率堆填,堆填时按0.25~0.30m的厚度分层碾压夯实,达到满足设计的要求。因场地地段已有岩石出露,开采方便,回填材料可就近开采。回填前应将填土杂草淤泥彻底清除,在填方区域周围,则应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按设计要求回填至预定高程时,建议地基做碎石垫层处理。碎石垫层粒径为30~50mm的自然级配碎石,按每层铺筑20~30cm,逐层振密或压实。压实方法可采用碾压法或平振法;路面设计标高以下3m内压实系数λc≥0.94,路面设计标高下3m以下λc≥0.93。在回填土边坡坡脚仍应设置支挡结构,中风化层可作路堤挡墙持力层,基底摩擦系数μ为:中风化基岩μ=0.6。根据《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表5.2.6,回填土边坡H≤5m,按1:1坡率放坡;5m<H≤10m,按1:1.25坡率放坡;大于10m的,建议进行台阶状放坡,每阶高度为5~8m,按1:1.5~1:2坡率放坡,阶宽大于等于2m,坡面进行护坡处理。 3.12 结论与建议 1、场区地形起伏相对较大,无活动断层通过,适宜拟建道路的建设。 2、场区以剥蚀-溶蚀丘陵及沟谷、岩溶洼地地貌为主,未见滑坡、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自然斜坡较稳定,路基稳定性较好。 3、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场地的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建议按有关规范设防。 4道路填方砌筑时,应先清除表面填土,可采用干的粘土混碎石分层碾压夯实,并设置路堤挡墙。在地面自然横、纵断面坡度陡于1:5的斜坡上修筑路堤时,路基基底应挖成台阶状,台阶宽度不小于1.00m,且底部应有2%~4%的向内倾斜的坡度。 5、开挖形成的土质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边坡高度很小,且位于开挖边坡上部,总体基本稳定。根据规范规程规定,一般采用保证边坡稳定的放坡手段,坡高小于等于5m的土质边坡,按1:1放坡后进行护坡处理;坡高为5~10m的按1:1.5放坡后进行护坡处理,大于10m的,建议进行台阶状放坡,每阶高度为5~8m坡率1:1.5,阶宽大于等于2m,坡面进行护坡处理。 6、对于填方区域,根据规范要求,应采用经济合理的堆填法,为保证堆填路基的稳定,应按安全稳定的坡率堆填,堆填时按0.25~0.30m的厚度分层碾压夯实,达到满足设计的要求。因场地地段已有岩石出露,开采方便,回填材料可就近开采。回填前应将填土杂草淤泥彻底清除,在填方区域周围,则应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按设计要求回填至预定高程时,建议地基做碎石垫层处理。碎石垫层粒径为30~50mm的自然级配碎石,按每层铺筑20~30cm,逐层振密或压实。压实方法可采用碾压法或平振法;路面设计标高以下3m内压实系数λc≥0.94,路面设计标高下3m以下λc≥0.93。在回填土边坡坡脚仍应设置支挡结构,中风化层可作路堤挡墙持力层,基底摩擦系数μ为:中风化基岩μ=0.6。根据《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表5.2.6,回填土边坡H≤5m,按1:1坡率放坡;5m<H≤10m,按1:1.25坡率放坡;大于10m的,建议进行台阶状放坡,每阶高度为5~8m,按1:1.5~1:2坡率放坡,阶宽大于等于2m,坡面进行护坡处理。 7、在开挖或回填形成较高边坡的施工过程中,须对边坡进行监测,时刻掌握边坡稳定状态,同时地表水流对边坡及道路的影响严重,应设置良好的截排水系统。 8、若在施工中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地勘单位,共商处理意见。 4 道路工程设计 4.1 平面设计 本次平面线形设计起点接现状一环线,终点接环北大道。全线共设1处平曲线,半径为500m。设计车速40km/h,标准路幅宽度为25m,双向四车道,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 4.2纵断面设计 习水县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至环北大道)道路工程起点接现状一环线,采用现状标高H=1180.900m;终点接环北大道,采用环北大道设计标高H=1179.500m.。道路全线共设3个坡段,最大纵坡为2.5%。道路全线不设超高。 4.3 横断面设计 本次设计习水县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至环北大道)道路工程标准路幅宽度采用25m,双向四车道,路幅具体分配如下: B=5m(人行道)+15m(车行道)+5m(人行道)=25m 道路路拱横坡采用1.5%,人行道横坡采用2%。 4.4 路面设计 本次设计的沥青路面结构为: 4cm厚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5cm厚AC-16C沥青混凝土+7cm厚AC-20C沥青混凝土+0.6cm厚稀浆封层+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5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5cm,且在AC-16C沥青混凝土中添加抗车辙剂。 人行道铺装结构设计:60×30×3cm人行道花岗石+ 1:3水泥砂浆厚2cm + C20混凝土基层厚15cm+级配碎石垫层厚15cm。 4.5 路基设计 4.5.1 路基处理 (1)路基内的树根、草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必须清除,路基不得用腐殖土、垃圾土或淤泥填筑。填土不得有杂草、树根等杂质。 (2)填土地段的表面不得有积水,并应保持适当干燥,填土层应分层夯实。每层填土厚度不应超过30cm(压实厚度约为20cm)。 (3)路基压实首先采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的击实标准。 4.5.2 路基设计 为了确保良好的景观效果,有利于道路两侧地块开发利用,节省工程费用,结合沿线地质情况,道路一般路基段采用自然放坡形式。坡顶、坡脚采用弧形坡与地面自然相接。 (1)一般填方路基 填方边坡上部8m为1:1.5,8m~18m为第二级,18m以下每10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比为1:1.75,第三级以下边坡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边沟。 (2)一般挖方路基 挖方路基边坡坡率为1:1,每8m一级,各级之间设置2m宽马道,坡顶土层放缓至1:1.5的坡率。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挖方边坡外地面坡度与挖方边坡同向时,边坡坡顶外设截水沟,顺地势通过跌水或急流槽接入涵洞,排出路基范围。 (3)零填零挖路基 对于零填零挖路基的处理,由于土质成分含水量较大,直接碾压压实度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应采用换填或翻挖晾晒后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碾压,换填或碾压厚度为路床以下80cm。 (4)特殊路基 因原老路较窄,除中间少部分未拆除外,其余均需开挖拆除加宽,路基开挖后按填石路基施工,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填料粒径,路基底部填筑70cm块片石,路面结构层下(上路床0-30cm)应满铺30cm砂石(3:7)过渡层处理。 4.6 人行系统 道路全线交叉口均采用人行横道线(斑马线)组织行人过街,路口设有残疾人坡道,供残疾人行走和过街。 4.7 无障碍设计 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为盲人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充分展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在道路交叉口处,设置三面斜坡路缘石,供残疾人使用,交叉口处三面坡缘石坡道宽度结合斑马线设置。 4.7.1残疾人通道 (1)平面布置根据道路平面图中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的设置及各路口的实际情况确定。 (2)三面坡缘石坡道适用于无设施带或绿化带处的人行道,人行道与缘石间有设施带或绿化带时,设单面坡缘石坡道。 (3)所有道路交叉路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均应设置供残疾人通过的缘石坡道,供以手摇三轮车及轮椅为工具的残疾人通过。 (4)在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处不得设雨水口,如有冲突,可稍微移动缘石坡道的位置或雨水口的位置以错开。 (5)缘石坡道处车行道、人行道的路面结构及做法与路段上相同。 (6)缘石坡道用人行道砖铺砌,路面结构组合与人行道相同,坡面转折处人行道砖须切割齐整。 4.7.2 盲道 (1)人行道盲道砖颜色宜为中黄色,材质为带拉槽面30×30×3cm花岗石,其质量要求与花岗石一致,其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与花岗石一致。 (2)人行道盲道宽0.6m,距人行道绿化带路缘最小净宽0.3m,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宜避开井盖铺设。 (3)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应与人行道走向一致。 (4)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等0.3m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 4.8 道路附属设施 4.8.1 缘石、路边石 路缘石采用机制C30砼,路边石采用机制C25砼。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 路缘石尺寸采用15×40×100cm,路缘石露出路面15cm。 4.8.2 人行道结构层 人行道结构层为:60×30×3cm人行道花岗石+ 1:3水泥砂浆厚2cm + C20混凝土基层厚15cm+级配碎石垫层厚15cm。 4.8.3 级配碎石垫层 (1)质量标准 1)颗粒组成应是一根顺滑的曲线。 2)配料必须准确。 3)塑性指数应符合规定。 4)混合料必须拌合均匀,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5)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直到达到下列按重型压实实验法确定的要求压实度:96% 6)应使用12t以上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18cm。用重型震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每层的厚度可达20cm。 (2)材料要求 1)级配碎石最大粒径应控制在37.5mm以内; 2)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量应不超过20%。碎石中不应有粘土块、植物等有还物质。 3)级配碎石用作垫层时应满足一下规定: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 液限(%) 塑性指数 37.5 100 <28 <9 31.5 90~100 19 73~88 9.5 49~69 4.75 29~54 2.36 17~37 0.6 8~20 0.075 0~7 级配碎石垫层中所用石料的压碎值不大于30%。 (3)施工要求 1)准备下承层 2)施工放样 3)备料(计算材料用量) 4)运输和摊铺集料 ①集料装成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 ②在同一料场供料的路段内,宜由远到近卸置集料。距离应严格控制,避免料不够或过多。未筛分碎石和石屑分别运送时,应先运送碎石。 ③料堆每隔一定距离应留一缺口。 5)碾压时应时候12t以上三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或胎轮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时,后轮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碾压一直进行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一般需碾压6-8遍,应使表面无明显轮迹。路面两侧应多压2-3遍,严禁在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的路段上掉头或刹车。 6)两作业段的衔接处,应搭接拌合。第一段拌合后,留5-8不进行碾压,第二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与第二段一起拌合整平后进行碾压。 7)应避免纵向接缝。在必须分两幅铺筑时,纵缝应搭接拌合。前一副全宽碾压密室,在后一幅拌合时,应将相邻的前幅边部约30cm搭接拌合,整平后一起碾压密实。 5 道路施工要点 5.1 路基 5.1.1 质量标准 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5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 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起皮、积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路基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30cm。 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 项 目 分 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填 方 路 基 上路床 下路床 上路堤 下路堤 0~30 30~80 80~150 150以下 ≥96 ≥96 ≥94 ≥92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96 填方高度小于80cm,原地面以下0~8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路堑路床”一栏的要求。 路床平整度:15 mm 中线高程:+10mm, –20mm 中线偏位:30mm 横坡:±0.3%且不反坡 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 分 类 回弹模量E0 弯沉值(0.01mm) 一般中湿、潮湿 一般干燥 土质路基 ≥30Mpa ≤288 ≤245 石质路基 ≥40Mpa ≤225 5.1.2 路基排水 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 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 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5.1.3 挖方路基 在路堑开挖前根据实际情况作好坡顶临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 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 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 对石方路堑,超挖部分应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材料全段面铺筑整平层碾压密实,严禁用土充填。 5.1.4 填方路基 (1)填料要求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 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 项 目 分 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cm) 填 方 路 基 上路床 下路床 上路堤 下路堤 0~30 30~80 80~150 150以下 8 5 4 3 10 10 15 15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8 10 30~80 5 10 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 (2)基底处理 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85%。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 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辗压。 (3)填筑 填方边坡上部8m为1:1.5,8m~18m为第二级,18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比为1:1.75,第三级以下边坡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 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 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 部 位 填 料 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 胸 腔 填料距路床顶<80cm 砂、砂砾 93 >80cm 素土 90 管顶以上至路床顶 管顶距路床顶<80cm 管顶上30cm以内 砂、砂砾 90 管顶30cm以上 砂、砂砾 93 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 路床顶以下0~80cm 砂 93 80cm以下 砂 90 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 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 5.1.4.2 石质路基 由于受贵州当地原材料和气候条件限制,本项目路基均按填石路基施工。 (1)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填石路堤应分层填筑压实。填石路基应通过铺筑试验路段合理确定分层填筑的厚度、压实工艺及压实控制标准。宜采用孔隙率与施工参数同时作为压实质量控制指标,并应按下表规定执行。 填石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石料类型 路基顶面以下深度(m) 摊铺厚度(mm) 孔隙率(%) 硬质石料 0.8~1.5 ≤400 ≤23 1.5以下 ≤600 ≤25 中硬石料 0.8~1.5 ≤400 ≤22 1.5以下 ≤500 ≤24 软质石料 0.8~1.5 ≤300 ≤20 1.5以下 ≤400 ≤22 (2)填筑 1、修筑填石路堤应进行地表清理,先码砌边部,然后逐层水平填筑石料,确保边坡稳定。边坡码砌与路基填筑宜基本同步进行。 2、膨胀岩石、易溶性岩石不宜直接用于路堤填筑,强风化石料、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不得直接用于路堤填筑。 3、路堤填料粒径应不大于500mm,最大粒径应不小于并不宜超过层厚的2/3,不均匀系数宜为15~20。路床填料料粒径应小于100mm,路床底面以下400mm范围内,填料粒径应小于150mm。 4、施工前应先修筑试验段,以确定能达到最大压实干密度的松铺厚度与压实机械组合,及相应的压实遍数、沉降差等施工参数。 5、岩性相差较大的填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严禁将软质石料与硬质石料混合使用。 6、填石路堤宜选用12t以上的振动压路机、25t以上的轮胎压路机或2.5t以上的夯锤压(夯)实。 7、路基范围内管线、构筑物四周的沟槽宜回填土料。 8、填石路堤成型后的外观质量标准:路堤表面无明显孔洞。大粒径石料不松动,铁锹挖动困难。边坡码砌紧贴、密实,无明显孔洞、松动,砌块间承接面向内倾斜,坡面平顺。 9、在填石路堤顶面与细粒土填土层之间应按设计要求设过渡层。 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 5.2 底基层、基层 5.2.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 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平均掺量为4%。 质量标准 压实度: ≥97% 平整度:不大于12mm 中线高程:+5mm,-15mm 横坡度:±0.3% 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5mm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2.5Mpa 弯沉值:≤80(0.01mm) 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平均掺量为4%,4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 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 37.5 100 31.5 90~100 19 67~90 9.5 45~68 4.75 29~50 2.36 18~38 0.6 8~22 0.075 0~7 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5%。 施工要求 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 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 ③碾压用18t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④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 5.2.2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平均掺量为5.5%。 质量标准 压实度: ≥98% 平整度:不大于10mm 中线高程:+5,-10mm 横坡度:±0.3% 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 宽度:符合设计要求 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3.5Mpa 弯沉值:≤40( 0.01mm) 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平均掺量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 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 31.5 100 26.5 90~100 19 72~89 9.5 47~67 4.75 29~49 2.36 17~35 0.6 8~22 0.075 0~7 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 施工要求 施工要求同底基层, 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CTJ034-2000)。 5.3 稀浆封层 5.3.1 材料 (1)改性乳化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 指 标 要求 试验方法 1.18mm筛上剩余量 % 不大于0.1 T 0652 贮存稳定性 (5d) 不大于5% T 0655 粘度 C25,3 (秒) 12~60 T 0621 蒸发残留物含量% 不小于60% T 0651 蒸发残留物性质 针入度 25℃ 0.1mm 40~100 T 0604 延 度 5℃ cm 不小于20 T 0605 软化点 ℃ 不小于53 T 0606 稀浆封层改性沥青用量为55~60%。 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 5.3.2 性能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 技 术 指 标 要 求 试验方法 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 浸水1h <800g/m2 T 0752 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 <450g/m2 T 0755 稠 度 2~3cm T 0751 5.3.3 施工技术要求 ①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 ②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③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 ④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 ⑤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 ⑥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 ⑦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 5.4 面层 上面层设计为SBS改性沥青砼路面,下面层设计为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 5.4.1 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 (1)质量标准 压实度:≥98% 平整度:标准差不大于1.5mm 厚度容许偏差:+10~-5mm 纵断高程:±15mm 中线偏位:≤20mm 横坡度:±0.3% 且不反坡 宽度:不小于设计值 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55mm 弯沉值:≤25( 0.01mm) (2)材料 ① 沥青 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试 验 项 目 A级70号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60~80 T 0604 延度(5cm/min,15℃) cm 不小于100 T 0605 软 化 点 (R&B) ℃ 46 T 0606 闪 点 ℃ 不小于260 T 0611 蜡 含 量(蒸馏法) % 不大于2.2 T 0615 密 度 g/cm3 实测记录 T 0603 溶 解 度 % 不小于99.5 T 0607 质量变化 % 不大于±0.8 T0610或T0609 残留针入度比 25℃% 不小于61 T 0604 残留延度 10℃ cm 不小于6 T 0605 应用于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AC-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 ② 沥青结合料(抗车辙剂) 为了提高沥青路面的抗变形能力,对沥青中面层加入JTJ-130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公斤。JTJ-130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 JTJ-130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 指 标 要 求 粒 径 ≤4mm 密 度 1.0±0.1g/cm3 软 化 点 130℃ 熔 融 指 数 ≥8g/10min 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 ≥6000次/mm 施工说明: a、沥青混凝土的级配不变。 b、在热集料干拌时将一定比例的JTJ-130型抗车辙剂一次性投入,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5~20秒。 c、实验室做配合比实验时,由于采用的设备不是强制式搅拌,所以要将干拌时间和湿拌时间延长2分钟以上,以确保拌和均匀。 ③ 沥青改性剂 改性沥青中改性剂剂量以内掺法计量为准。改性剂采用SBS类改性剂,沥青混合料中改性剂掺量为5%。SBS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 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技 术 指 标 SBS类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0.1mm 30~60 T 0604 针入度指数PI ≥0 T 0604 延度(5cm/min,5℃) cm ≥20 T 0605 软 化 点 (R&B),℃ ≥60 T 0606 运动粘度(135℃), Pa.s ≤3.0 T0625、T0619 闪点(℃) ≥230 T 0611 储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差 ,(℃) ≤ 2.5 T 0661 溶解度(%) ≥99 T 0607 ④石料 根据习水县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 指 标 单位 面层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 30 T 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 35 T 0317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 2.45 T 0304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 % 20 T 0312 坚固性,不大于 % - T 0314 吸水率,不大于 % 3.0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 1 T 0310 软石含量,不大于 % 5 T 0320 粗集料的磨光值,不小于 PSV 42 T 0321 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 5 T 0616 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不小于 % 90 T 0346 上面层沥青混凝土所用石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选用卵石破碎石料或玄武岩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AC-13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9.2的技术要求。 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AC-13所用石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8.3、表4.8.5和表4.8.7对应于一级公路石料的分级要求。 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 在路面AC-13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5mm、(2)3~5mm、(3)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4.8.3和表4.9.4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 ⑤ 矿粉 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 ⑥ 抗剥落剂 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 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抗剥落剂掺量为0.3~0.4%。 (3) 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 ①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 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级配 混合料类型 AC-13C AC-16C AC-20C 筛孔(mm) 通过率 % 26.5 100 19.0 100 90~100 16.0 100 90~100 78~92 13.2 90~100 76~92 62~80 9.5 68~85 60~80 50~72 4.75 38~68 34~62 26~56 2.36 24~50 20~48 16~44 1.18 15~38 13~36 12~33 0.6 10~28 9~26 8~24 0.3 7~20 7~18 5~17 0.15 5~15 5~14 4~13 0.075 4~8 4~8 3~7 建议油石比% 5.8~6.5 4.0~6.0 4.0~6.0 ② 混合料性能要求 上面层AC-13C和中面层AC-16及下面层AC-20C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 技术指标 要 求 AC-13C AC-16C AC-20C 试验方法 马歇尔稳定度(KN) ≥5 AC-16 ≥5 T 0709 流值(0.1mm) 20~45 ≥8.0 20~45 T 0709 空隙率 VV % 3.0~6.0 1.5~4 3.0~6.0 T 0708 矿料间隙率 VMA % ≥12.5 3~6 ≥11 T 0708 沥青饱和度 VFA % 70~85 ≥12.5 70~85 T 0708 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 ≥80 65~75 ≥80 T 0790 60℃,0.7MPa车辙试验 的动稳定度 DS 次/mm ≥3000 ≥80 ----- T 0729 击实次数 次 两面各50 ≥75 两面各50 T 0728 5.5 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 (1)沥青粘层油 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 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粘层油用改性乳化沥青。 ② 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施工。 ③ 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 (2)下面层及上面层 ① 防水粘结材料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应立即铺筑上面层沥青混凝土。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② 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 ③ 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 ④ 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 ⑤ 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 ⑥ 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压实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不小于98%,以室内马歇尔试件密实度为准)。 ⑦ 已运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 ⑧ 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冷接缝;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日施工完毕,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不同路面结构层之间,应保证上下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80cm。 ⑨ 压路机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 ⑩ 施工完毕后的路面应在24小时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5.6 质量评定标准 沥青混凝土路面按以下要求检测路面铺装质量(参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制定): 路面沥青混凝土层评定标准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 级配 厂拌取样 ≥4.75 ≤2.36 0.075 ±2% ±2% ±1% 逐盘检查,每天汇总1次取平均值评定 沥青用量 厂拌取样 ±0.1% 逐盘检查,每天汇总1次取平均值评定 空隙率 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4~6个试件的平均值评定 3~4% T0702、T0721 饱和度 75~85% 压实度 (%) 不小于试验室标准密度的98% 每200m每车道1处 注:① 压实度标准以相应沥青混合料室内马歇尔密度为准。 ②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按以下要求进行控制:0.075mm通过率偏差不超过生产设计级配±1.5%,小于等于4.75mm筛孔通过率不超过生产设计级配±3%,其他筛孔通过率不超过生产设计级配±4%,油石比不超过设计沥青用量的±0.3%。 ③ 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装其他项目的检测请参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有关条文执行。 ④ 对于每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每二个工作日应至少一次现场取样进行动稳定度检测,动稳定度应不小于设计要求(检测动稳定度时,成型试件应在现场成型,避免混合料二次加热带来的影响)。 ⑤ 路面面层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55mm。 6 交通工程 6.1交通标志 6.1.1 版面设计 标志根据其版面内容的不同,分为警告、禁令、指示、指路等几种。交通标志版面设计主要以《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为依据。以下几点须注意: 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尺寸、设置、构造、反光和照明以及制作,必须按《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规定执行。外形尺寸允许偏差为5mm。 交通标志的文字书写规范、正确、工整。根据需要,可并用汉字和其它文字。当标志上采用中英两种文字时,地名用汉语拼音,专用名词用英文。设计图中的指路标志为中文标准版面,在版面制作过程中,根据设置英文的需要,修改版面尺寸。 采用铝合金板,符合GB/T 23827-2009《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要求。指路标志厚度2.0mm;警告、禁令、指示标志板厚度1.5mm。 交通标志反光材料采用微棱镜超强级反光膜。 交通标志的边框外缘应有衬底色,规定为:警告标志黄色,警令标志白色,指示标志蓝色,高速路、城市快速路的指路标志绿色,其他道路的指路标志蓝色。 6.1.2 标志设置 标志设置在施工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在满足规定的前置距离的情况下,不允许损坏道路结构和妨碍交通安全;不应紧靠在建筑物的门前、窗前、及车辆出入口前;与建筑物保持1m以上的侧向距离。 应满足视认要求,避免上跨桥、照明设施、门架、监控设施、电杆、行道树、绿篱及路上构造物等对标志板面的遮挡。 不应遮挡其他交通设施。 标志的版面应面向来车方向,并应尽量减少对驾驶员的眩光。设置路侧式标志时,可与道路中心线的垂直线成一定的角度,指路标志和警告标志为0度~10度,禁令标志和指示标志为0度~45度,道路上方的标志应与道路中心线垂直并与道路垂直线成0度~10度的俯角。 标志立柱应保持垂直,其倾斜度不应大于立柱高度的0.5%,且不允许向车行道一侧倾斜。 标志板在一根标杆上并设时,应按警告、禁令、指示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排列,同类标志的设置顺序,应按提示信息的危险程度先重后轻排列。停车让行标志、减速让行标志宜单独设置。 标志安装在单柱、双柱或悬臂式标杆立柱上时,安装高度为200cm~250cm,但安装在隔离带、绿化带等非行人通行的地点时,安装高度不低于100cm。标志板外缘距路面侧石线不应小于25cm。标志板安装在悬臂上,考虑到通行净空和路面维修增高的因素,安装高度控制在550cm。对于附着式标志同样应当符合200cm~250cm和侧向净空不小于25cm的要求。 6.1.3 标志结构 道路交通标志由标志板、支柱、基础、紧固件和反光材料等组成。标志底板、支柱等所使用的材料,应尽量选用强度高、耐久性好的材料。 1)标志板结构及材料 标志板由标志面和标志底板组成。 标志面可用逆反射材料、涂料和保护层制作。标志面上的图案、文字、外边框、衬底色等信息部分应采用逆反射材料、油墨或其它涂料等,在标志面的最外层可涂保护层如透明涂料等。 标志底板边缘可进行卷边加固,卷边形式可参考GB5768附录形式,标志底板应采用型钢加固,加固方式可按GB 51038-2015附录选择。 大型标志的板面结构,宜采用挤压成型的铝合金板。挤压板材应尽量试用最大尺寸,减少接缝,已保持板面的平整度。 同一标志板,标志底板和标志面所采用的各种材料应具有相容性,防止电化作用,不同的热膨胀系数或其他化学反应等造成标志板的锈蚀或损坏。 标志底板可用铝合金板、薄钢板、合成树脂类板材等制造,当板材拼接时需用固件连接。标志面可用逆反射材料、油漆、油墨、胶粘剂、透明涂料及边缘填缝材料等材料制造。 2)标志立柱 标志立柱与横梁大小的选择依据国标关于结构设计的要求进行计算设计,对应不同板面大小的交通标志牌采用不同的支撑机构,主要分以下几种: 单柱式(包括人行横道信号灯立柱)选用88钢管; 警告、禁令、指示集合的标志,选用2F悬臂式165;主干道车道指示标选用2F悬臂式273; 本次设计道路交叉口指路标志根据版面规格选用2F悬臂式219和273; 对于某些单独指示标志牌在规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附着在立柱或路灯灯杆上。 交通标志立柱选用钢管制作,所有钢构件必须采用热浸锌作防腐处理后漆象牙外观漆。 标志支撑件的基础设计中采用双层或单层刚性扩大基础,基础的金属预埋件必须进行防锈处理,水泥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为C25。标志板和支撑件的连接部件根据板面大小,选择适当的连接方式、连接方式可参照GB 51038-2015附录的有关提示。施工中,标志板和支撑件的连接可采用不锈钢万能夹。它由不锈钢扎带、扎扣和夹座三部份组成,其中扎带和扎扣选用SS201(AISI52mm牌号),夹座SS304(AISI牌号)。扎带的边缘应平滑,以防损坏支撑件的镀层。 扎带的技术标准如下:宽(mm):19±3%,厚(mm):0.76±2%,最低屈服强度6KN,最低断裂强度10KN,伸长率40%,线膨胀系数(在0~100\U+2103):15.7×10×c。 标志的包装、运输及贮存应符合JT/T279的有关规定。 在连接部件时,应考虑安装方便、连接紧固、板面平整。各种标志立柱的埋设深度,决定于板面承载力的大小及地基承载力,一般应浇注混凝土基础,立柱的金属预埋件应进行防腐处理。 路段标志的照明选用外部照明(隧道内部除外),确保夜间具有150m的视认距离。外部照明光源不能造成眩目。 6.2 交通标线 根据国标《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的相关规定,本工程交通标线主要由车道分界线、车行道边缘线、导向车道线、人行横道线、导向箭头标记等其他路面标记。标线使用成型标线或热熔型涂料(表面撒反光玻珠)热熔型涂料必须符合GA/T298-2001(道路标线涂料)。其中,车道分界线、车行道边缘线、导向车道线成膜厚度为1.5 mm,人行横道线成膜厚度为1.8mm。 车道分界线为白线长2m,中间间隔4m,宽度为15cm,车行道边缘线(白色)15cm; 标线的施工必须注意:施工前应设置相应的施工安全设施,彻底清扫标线施工范围内的路面,并按设计或原有的线型要求放样;各种标线或底漆漆划后,应放置锥型路标等护线物体,加强护线措施,不应有车轮带出涂料、压漆现象;检查涂敷后标线的色泽、厚度、宽度、玻璃珠撒布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线型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标线进行修整,并将残留物清除干净。 6.3 交通设施设置注意事项 1)设置在道路上的交通标志需经持有CMA标志的国家计量单位认证单位检测。 2)直立杆在位置允许的条件下可以放在路灯杆上,抱箍及抱箍底衬根据路灯杆的粗细作调整。 3)标志板不能被树叶和其他物件遮挡。 4)交通标志混凝土基础顶面应低于人行道路面15cm,交通设施施工完毕后恢复人行道砖或与道路同步实施。 5)指路标志牌文字大小、排版及路名要通过交管部门及甲方审查后才方可实施。 6)各标志杆位置根据施工具体情况可作适当调整,建议调整范围控制在5m之内,若需要作超出该阈值范围之外,须经得交管、甲方和设计三个部们的同意。 7)各交叉口标志牌可根据施工具体情况,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和信号灯及路灯杆件相结合,抱箍及抱箍底衬根据各相应杆件的粗细作调整。 8)标志牌上道路路名以实际为准,若尚未开通道路,则在指路牌上遮盖该路名。 9)施工中出现刚性基础过大或基础设置处于土质不良时,必须提前通知设计单位,可采用选择桩基础。 10)工程项目施工前应先征得交警部门的同意。 7 施工注意事项 (1) 施工过程中应复核现场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若与设计有较大出入,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以会同建设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及质监等部门共同研究处理。 (2) 挖方边坡应遵循"动态设计、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原则。校核结构面情况,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设计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时,应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于尽快修改设计,保证安全和工期。 (3) 本次施工禁止大药量爆破施工,建议部分路段采用控制性爆破施工或非爆破施工,且爆破施工前应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以不影响周边现状道路及建筑为原则。 (4) 基底开挖的弃料、淤泥等,施工方根据现场情况自主寻找堆放地点,进行晾晒,最终转入道路外弃土场,不得作为路基填料。 (5) 施工准备阶段发现问题,或设计资料之间、设计与现场情况之间有不符之处,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以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质监等部门共同研究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6) 施工过程中应做到保护环境、文明施工,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及施工扬尘。 (7) 现场道路施工影响范围内若涉及铁塔、房屋等主要构筑物,需做好相关保护、沟通等工作。 (8) 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溶洞,需做特殊处理,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 (9) 本说明及设计图说未特别予以说明的内容,均应遵照相关施工规范及各种专业、行业技术规范、标准进行。 8 主要工程数量表 8.1道路工程工程数量表 序号 工程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1 路基工程 1.1 挖土方 m3 4283 1.2 填方 m3 2752 1.3 弃方 m3 4283 1.4 缺方 m3 2752 2 路面工程 2.1 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厚4cm m2 8444 2.2 密级配沥青砼AC-16C(抗车辙剂)厚5cm m2 8444 2.3 密级配沥青砼AC-20C厚7cm m2 8444 2.4 乳化沥青粘层0.3-0.6kg/m2 m2 16888 2.5 稀浆封层厚0.6cm m2 8444 2.6 透层油(乳化沥青0.7~1.5L/m2) m2 8444 2.7 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5cm m2 8866 2.8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5cm m2 9310 2.9 破除原有沥青面层(10cm) m2 5680 2.10 破除原有水稳基层(40cm) m2 5680 3 人行道及附属工程 3.1 人行道花岗石60×30×3cm m2 4340 3.2 1:3水泥砂浆结合层厚2cm m2 4928 3.3 C20混凝土基层15cm m2 4928 3.4 级配碎石垫层15cm m2 4928 3.5 盲道(带拉槽面30×30×3cm花岗石) m2 588 3.6 机制C30砼路缘石(15×40×100cm) m 1015 3.7 机制C25砼路边石(12×20×100cm) m 979 3.8 行道树(桂花) 棵 360 注:挖方为社会弃土及建筑垃圾,不能作为路基填方利用。 8.2交通工程工程数量表 序号 工程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1 交通标志 1.1 Φ273×8×8000mm 2F悬臂式标志杆 根 4 1.2 φ88×4.5×3500mm 柱式标志杆 根 4 1.3 4800×2400 mm 矩形标志牌 块 4 1.4 1000×1000 mm 矩形标志牌 块 4 2 交通标线 2.1 车道黄色标线 m2 144 2.2 车道白色标线 m2 340 2.3 交通导向箭头 m2 58 2.4 人行横道线 m2 166
习水县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环北大道,全长493.37米)设计cad全套施工图(含设计说明,含交通工程设计,含电照工程设计,含给排水工程设计)-图一
习水县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环北大道,全长493.37米)设计cad全套施工图(含设计说明,含交通工程设计,含电照工程设计,含给排水工程设计)-图二
习水县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环北大道,全长493.37米)设计cad全套施工图(含设计说明,含交通工程设计,含电照工程设计,含给排水工程设计)-图三
习水县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环北大道,全长493.37米)设计cad全套施工图(含设计说明,含交通工程设计,含电照工程设计,含给排水工程设计)-图四
习水县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环北大道,全长493.37米)设计cad全套施工图(含设计说明,含交通工程设计,含电照工程设计,含给排水工程设计)-图五
习水县一环线道路工程(伏龙-环北大道,全长493.37米)设计cad全套施工图(含设计说明,含交通工程设计,含电照工程设计,含给排水工程设计)-图六
该项目是教学楼建筑设计施工图,建筑层数5层,建筑面积2991平方米,建筑高度22.5米。图纸内容:图纸目录、施工图使用说明、施工图设计说明、总平面图、一层平面图 、二-四层平面图、五层平面图、屋顶平面图、立面图、楼梯详图、外墙详图。
杭州市xx路运河桥位于xx路跨越京杭运河处,桥梁设计起点为2+626.492,终点为3+055.972,全长429.48m。运河桥跨经布置至西向东为3×30+(31+28+52+28+39.5)+(24.5+28+25)+(25+30+25)米,其中主桥为(31+28+52+28+39.5)=178.5米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引桥分西引桥(0#台~3#墩)和东引桥(8#墩~14#台),均为等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西引桥仅有一联,跨径为3×30m,桥宽34m(在距0号桥台约40m的范围内,左幅桥渐变加宽,桥台处桥宽为37 m),梁高1.6m。横向分为两幅,通过1米宽后浇带连为一体,每幅为单箱四室断面,悬臂外挑2.5m,中腹板厚度为35cm ,外腹板厚度为75cm,顶板厚度为25 cm,底板厚度为40~20CM。顶底板均设1.5%的横坡。
桥位平面布置图 桥型布置图 桥梁结构布置平面图 桥梁横断面布置图 主梁纵断面一般构造图 主梁骨架构造图(跨径10米) 主梁骨架构造图(跨径16米) 主梁隔板构造图(10米,16米) 主梁隔板接头构造图(10米,16米) 主梁隔板钢材表(10米,16米) 主梁钢筋布置、主梁骨架钢筋接头和弯折大样图 (10米、16米) 主梁翼板构造图(跨径10米,16米) 行车道铺装钢筋网构造图 支座、泄水管构造图 人行道块件构造图 (10米) 人行道支撑梁构造图 (10米,16米) 人行道块件构造图 (16米) 人行道栏杆构造图(10米) 人行道栏杆构造图(16米) 伸缩缝构造图 桥墩一般构造图 桥墩盖梁钢筋布置图 桥墩墩柱钢筋布置图 桥墩挡块钢筋布置图 东、西桥台一般构造图 东.西桥台盖梁钢筋布置图 东.西桥台台柱钢筋布置图 东.西桥台防震挡块钢筋布置图 东西桥台耳背墙钢筋布置图 桥台、桥墩扩大基础钢筋布置图 东、西桥台搭板钢筋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