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依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级。公路路线全长43.898km,路基不良地质主要为浅层软土和弱膨胀土。对一般路段浅层软土设计采用清淤换填处理,对膨胀土路基采用掺灰包边处治措施。路面面层为4cmAC-13C细粒式沥青砼+8cmAC-25C粗粒式沥青砼,下设36cm水泥稳定碎石基...
设计依据:《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3-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
概况:设计荷载:公路—Ⅰ级。纵断面:最大纵坡5%,最小坡长200米,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4500米,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直径3000米。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250米、最小半径400米。横断面: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整体式24.5m,分离式12.25m;中间带宽度3m,中央分隔带宽度2m。行车道、硬路肩路拱横坡度一般为2%,土路肩路拱横坡度为4%。
路面排水:
正常路段:(1)挖方路段由路拱自然漫流排出土路肩外,经边沟排出;(2)填方路段路面水由路拱自然漫流排出土路肩外,沿边坡坡面汇入排水沟排出;超高路段:A、超高外侧(1)挖方路段和边坡高度H≤2m的填方路段,路面水通过纵向排水沟排泄;(2)边坡高度H>2m的填方路段,在中央分隔带左侧边缘设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水流经急流槽排入排水沟。B、超高内侧与正常路段排水方式相同。中央分隔带排水(内部):由纵向渗沟、防渗层及集水槽、横向PVC排水管组成。横向排水的设置,必须由排水纵坡标高最低点开始设置;在凹形竖曲线底部,除最低点设置横向排水外,在其前后5m处分别增设横向排水。
路基排水:
由边沟、截水沟及排水沟组成,填挖交界处由急流槽引导边沟水流进入排水沟或河沟等排水出口。
……共计27张,设计于2014年
1.1工程概述 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省恩施至利川高速公路起于恩施吉心,接沪蓉国道主干线宜昌至恩施公路终点,终于利川市鱼泉口,与沪蓉国道主干线石柱至忠县段起点相接,主线长122.42km、连接线长17.016km。
一、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建议,在施工图设计中对路面结构进行了改善和优化设计。 二、路面结构设计 本项目自然区划属IV6区(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路基填土主要以砾和粘土(或粉土)质砾为主,经实验计算及类比方法确定土基回弹模量为40MPa。本项目为一级公路,路面采用高级路面,设计基准期为30年,根据工可交通量预测分析结果,计算得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571.3×104次,确定交通等级为重交通。根据该路的交通等级及路基填土情况,结合工程区域的气候特点、沿线筑路材料情况以及当地的使用经验、施工习惯等因素,并认真考虑了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建议,经计算,确定主线行车道及路缘带路面结构形式为:25cm厚35号水泥混凝土面层+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8cm厚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硬路肩采用与行车道相同的路面结构形式。对于被交公路及改移公路,根据原有路的路面结构形式,结合主线路面结构形式考虑,确定其行车道路面结构形式为:22cm厚35号水泥混凝土面层+15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厚填隙碎石底基层。 三、土路肩加固形式 为改善路面边缘区的工作条件,提高路面的排水性能,并增强公路的整体协调性和美观性,设计对主线土路肩进行了加固。加固采用20号素水泥混凝土预制块,厚度为15cm,单块长度49.5cm,用7.5号水泥砂浆砌筑于土路肩顶部,在预制块下部,采用10cm厚砂砾垫层,以利于路面边缘下渗水的排放并方便路面边部的培土处理。 四、中央分隔带设计 本项目大部分路段中央分隔带宽度为1.5m,为节省工程造价,并结合安全设施设计考虑,1.5m宽中央分隔带设水泥混凝土护栏,空余部分采用10cm厚水泥混凝土封水层铺筑,封水层及护栏底部采用15cm厚的路面基层材料(5%水泥稳定碎石),左右两侧路面的基层和底基层在中央分隔带处等厚并连通。对于K102+377~K102+527段3m宽中央分隔带及分隔带宽度渐变段,采取设缘石并填土植草的凸型分隔带形式,以美化路容。 五、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板块划分及接缝设计 5.1 板块划分 由于路面宽度的不同,对整体式路基和分离式路基以及被交道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板块划分。 1. 整体式路基:半幅路面路面板总宽为10m,采用4m+4m+2m的板宽形式,板长采用4.5m。 2. 分离式路基:半幅路面路面板总宽为10.25m,采用4.25m+4m+2m的板宽形式,板长采用4.5m。 3. 被交道:路面板总宽为7m时,采用3.5+3.5m的板宽形式,板长采用4m;路面板总宽为3.5m时,板宽即采用3.5m,板长采用4m。 此外,对于起点接老路路段及终点路面变宽段等特殊路段,均进行了专门的板块划分。 5.2 接缝设计 1. 纵缝:纵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纵向施工缝采用平缝形式,纵缝均设置拉杆,并根据不同的板宽取用不同的拉杆直径和间距。 2. 横向缩缝:横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根据规范对重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要求,主线横向缩缝均布设传力杆,以提高接缝的传荷能力,被交道在邻近胀缝或自由端部的3条缩缝布设传力杆。 3. 横向施工缝: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应选在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与胀缝相同。 4. 横向胀缝:在邻近桥梁、隧道及平交口处,均设置胀缝,桥梁两端的胀缝设在钢筋混凝土过渡板与普通路面板相接处,隧道口的胀缝设在隧道进、出口混凝土板块衔接处,平面交叉口的胀缝设在被交道上,胀缝一般连续设置2条。 六、特殊部位混凝土路面板的处理 依据规范要求,对特殊部位混凝土路面板进行了补强设计。 1. 涵洞顶路面板补强:当盖板暗涵顶面至混凝土路面板底面的距离在40~120cm范围或圆管涵顶面至混凝土板底面的距离小于120cm时,在涵洞顶一定范围的路面板内布设单层钢筋网补强。 2. 桥头过渡段路面板补强: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相接处,按照规范要求在桥头设置搭板,并在搭板与混凝土路面板之间设置钢筋混凝土面板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