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小净距分离式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本标段主线桥梁5座,计2936延米,匝道桥梁2座,计452延米,人行天桥1座,计92米。沿河路分离式中桥全长81m,上构为3×25预应力砼连续箱梁,采用预制安装.先简支后连续的施工方法,下部构造为柱式桥台和柱式墩配摩擦桩基础。

上传人: 上传时间:2021-06-20 23:19:54 文档格式:docx 收藏数:0 页数: 524 评论数: 0 分类标签: 路桥市政 / 路桥施工设计 / 施工组织设计
详细介绍 相关推荐 内容评论
详细介绍
[湖南]小净距分离式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图一

[湖南]小净距分离式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图一

特别声明:本资料属于用户上传的共享下载内容,仅只用于学习不可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 联系站方删除!

收藏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点击分享

相关推荐
  • 净宽10.57m分离式公路隧道全套施工图
    隧道上下行分离设置,分离式路基设计线间距29.24m,隧道轴线直线段间距39.24m,左线隧道长1695m,右线隧道长1715.687m。
  • 【广西】某双向分离式隧道设计施工图(穿越山体)
    本资料为某双向分离式隧道设计施工图(穿越山体),多张图纸,公路主线全长78.4公里,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26米。隧道为双向分离式连拱隧道,偏压明洞,端墙明洞,削竹明洞。设计长度为2175米。隧道进口洞门为端墙式,出口洞门为削竹式。图纸包括明洞构造图、平面图、防水层铺挂设计图、分离式隧道施工工序图、分离式隧道超前支护设计图、防排水等,内容全面详细,可供参考。
  • 从莞高速公路分离式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资料目录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2编制原则 2.工程概况 2.1工程概述 2.2工程自然条件 2.3主要工程数量 3.施工组织机构 3.1施工组织机构概述 3.2施工组织机构框图 3.3人员配备 3.4关键岗位人员岗前培训计划 4.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材料供应配置计划 4.1机械设备配备

  • 双洞分离式隧道洞身防水层施工文案
    2.1主要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2)设计速度:80km/h。 (3)隧道建筑限界:0.75+0.5+2×3.75+0.75+0.75=10.25;隧道净高:5.0。 (4)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高度5.0m,宽度13.0m。 (5)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高度5.0m,宽度4.5m。 (6)人行横通道建筑限界高度2.5m,宽度2.0m。 (7)洞内路面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2.2线路概况 xx隧道位于xx县沿江乡xx村,邻近G201国道。xx隧道设计为双洞分离式隧道,左线里程:K679+405~K681+775,隧道全长2370m。其中,Ⅲ级围岩260米,Ⅳ级围岩1660米,Ⅴ级围岩450米。 2.3自然地理特征 2.3.1地形、地貌特征 隧道测设线通过段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中山地貌。路线横穿山脊,沿线地形地势特点为中间高,两侧低。整体地势起伏较大,沟谷纵横,位于山区林场,地表植被发育,根据物探推测及钻孔揭露,断层破碎带位于左线K679+560~K679+680。 2.3.2工程地质特征 1.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隧址区上覆盖第四系残坡积、冲洪积含碎石粉质粘土,洞身进口段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小河口组炭质页岩及砂岩,洞身及出口段主要为晚太古界黑云母角闪片岩及加里东晚期混合花岗岩组成。 2.工程地质构造与地震 (1)地质构造 勘察场地地质构造单元位于中朝准地台与天山-兴安地槽区交界部位,晚元古-古生代二叠纪为隆起区,至晚古生代三叠纪部分构造活化,开始滨太平洋大陆活化阶段,出现裂谷沉积,中生代又一次出现沉降接受陆源碎屑、山地间快速堆积,新生代受喜山运动产生长白山区断块,地壳以垂直隆升为主。 (2)地震 中国地震《中国地震参数区画图》(GB18306-2001)表明该区抗震设防烈度<Ⅵ度,根据建设部建抗【1993】13号文和吉林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吉建抗字【1993】4号文规定和《吉林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工作图》对抗震区域的划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域。 2.3.3水文地质 1.地表水 隧址区内地表水有扁桃胡河,在隧道进、出口附近的冲沟内有小溪通过,洞身亦有小股泉水外渗,泉流量30m3/d,水量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呈季节变化,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 2.地下水 隧道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当大气降水较大则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排泄,最终汇入小冲沟。场地土层薄,以残、坡积碎石为主,且坡度较大,不利于地下水赋存。第四系松散孔隙水水位埋深浅,大致与附近地表水水位一致,地表水亦是第四系土层孔隙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各类岩组裂隙均较发育,为地下水的富集提供了条件,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隧道进口段山间河流沟谷,含水层岩性为砂性土和碎石(块)为主,受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地下水沿基岩面径流或渗入基岩节理裂隙内,水量有限其动态不稳定。 基岩裂隙水,通过工程地质调绘,场地主要出露混合岩化花岗岩、黑云母角闪片岩、炭质页岩、砂岩等,基岩切蚀强烈,裂隙发育,为地下水提供了赋存空间,水流排泄畅通,地下水常沿裂隙面渗出或股状流出。而沿线基岩裂隙、节理较发育,裂隙水径流条件较好,但储水条件较差,一般都有渗流形式排泄于沟谷内,涌水量较小。无统一水位,其流量受季节性气候影响。 3.水质简分析 根据地区经验及水质分析结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判定,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隧道涌水量预测:隧道涌水量为408m3/d,最大涌水量按2倍考虑816m3/d。 2.3.4气象特征 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一月份最冷,平均气候-28℃,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多年平均气温3.3℃,最高气温34.7℃,最低气温-40.5℃,最大冻土深度1.6m。平均年日照时长2352.5h。多年平均降水量744.3mm,历年最大降水量1071.3mm,多年最小降水量574.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91.7mm。夏季多东南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1.7m/s。最大冻结深度1.5m。 2.3.5不良地质 经工程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隧址区无影响场地稳定的活动断裂构造,泥石流、崩塌、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但在左线K679+700附近有非活动断裂F7,宽度约100m,对隧道稳定性不大,开挖时易出现工程性坍塌。 2.4施工便道 施工主要以林场既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便道起点为G201国道xx隧道出口处,沿林场既有道路,通往隧道进口,利用原有道路500m,对既有便道有坑洼,路面不平整处先整平,再碾压;泥质地段采用砂砾进行换填,路面较窄处进行拓宽处理,对路面进行处理,以便道中心为基准,向两侧做3%~4%的横坡排水。
  • 分离式短隧道施工专项施工方案
    **市西一环工程庙山隧道为分离式短隧道,隧道洞口布置于路线主线K2+950及K3+380桩号,左幅隧道起讫桩号为ZK2+950.840~ZK3+380.840,长430m,最大埋深约39m;右幅隧道起讫桩号YK2+949.160~YK3+379.160,长430m,最大埋深约43m。左右幅隧道均为上坡,左幅隧道纵坡均为0.998%,右幅隧道纵坡均为0.983%。隧道衬砌内轮廓采用R1=8.4m、R2=4.6m的三心圆,内轮廓设计高程距拱顶高度8.2m,净宽15.782m。
  • 双线分离式隧道施工程序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分离式公路隧道装饰工程施工方案
    隧道设计为分离式隧道,呈北东至南西向穿越山体,山岭两侧基本顺沿沟谷斜坡通过,进口端位于倾向北东的山体斜坡上,地势较陡,坡度为20°~30°;出口端位于倾向南西的山体坡脚,为沟谷内河床边缘。左线起止桩号KH148+713~KH152+520,设计长度3807m,右线起止桩号KG148+710~KG152+507,设计长度3797m,最大埋深390m。隧道进口端自然斜坡坡度300~400,斜坡表面为第四系地层覆盖,未见基岩出露,山体上种植农作物,植被较发育;洞口处于山前斜坡地带,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 分离式隧道洞身开挖工程施工方案
    拟建的隧道设计为分离式隧道,呈北东至南西向穿越山体,山岭两侧基本顺沿沟谷斜坡通过,进口端位于倾向北东的山体斜坡上,地势较陡,坡度为20°~30°;出口端位于倾向南西的山体坡脚,为沟谷内河床边缘。左线起止桩号KH148+714~KH152+522,设计长度3808m,右线起止桩号KG148+711~KG152+508,设计长度3797m,最大埋深390m。
  • 分离式公路隧道装饰工程详细施工方案
    本工程左线起止桩号KH148+713~KH152+520,设计长度3807m,右线起止桩号KG148+710~KG152+507,设计长度3797m,最大埋深390m。隧道进口端自然斜坡坡度300~400,斜坡表面为第四系地层覆盖,未见基岩出露,山体上种植农作物,植被较发育;洞口处于山前斜坡地带,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 分离式公路隧道施工专项安全方案
    本资料为分离式公路隧道施工专项安全方案,共26页。 设计为分离式隧道,呈北东至南西向穿越山体。左洞KH148+713~KH152+520全长3807m,右洞KG148+710~KG152+507全长3797m,最大埋深390m。隧道进口端自然斜坡坡度300~400,斜坡表面为第四系地层覆盖,未见基岩出露,山体上种植农作物,植被较发育;洞口处于山前斜坡地带,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 分离式隧道洞口选址与建设施工方案
    xx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右线隧道长1550m,桩号YK00+000-YK00+000;左线隧道长1650m,桩号ZK00+000-ZK00+00。右幅隧道最大埋深约235m,左幅隧道最大埋深约246m。隧道测设线间距21m-24m,隧道为下坡隧道其纵坡2.6%。
  • 双线分离式隧道内部装饰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内路面结构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洞口平面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分离式隧道行人横洞节点详图设计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 双线分离式隧道监控量测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分离式隧道预留预埋管件节点详图设计

    此图为分离式隧道预留预埋管件设计详图(共十八张图),可供参考下载。

  • 分离式隧道全套cad设计图纸

    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 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 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隧道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势相对较高。由于长期受风化剥蚀切割作用,阳朔方向山体自然斜坡角25°~30°,平乐方向自然斜坡角23°~27°。山体多为坡残积层覆盖,植被较发育,基岩仅在两端口的深沟中零星出露。阳朔方向洞口地面高程约178~183米,平乐方向洞口地面高程约166~170米,隧道穿越的山脊分水岭高程约262米。自然斜坡稳定,山体无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

  • 双线分离式隧道右线照明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左线照明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分离式隧道照明布置节点详图设计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 分离式双洞隧道转向车道节点详图设计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 分离式双洞隧道进口洞门节点详图设计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 分离式双洞隧道净空限界节点详图设计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 分离式双洞隧道开挖断面节点详图设计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 分离式双洞隧道灭火洞节点详图设计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 分离式双洞隧道沉砂井节点详图设计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 分离式双洞隧道成洞面开挖节点详图设计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 全长168米短隧道分离式独立双洞
    安徽省铜汤高速公路要穿越黄山的焦家山,在该山建一隧道。隧道址区属构造剥蚀低山区,海拔105.2m—231.1m,相对高差125.9m。山脊走向35度左右,隧道轴线与山脊走向基本垂直。
  • [广西]双向分离式隧道施工图99张(穿越山体)

    资料目录 说明 隧道一览表 隧道工程数量表 隧道路面工程数量表 隧道 隧道(地质)平面图 隧道右线(地质)纵断面图 隧道左线(地质)纵断面图 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设计图 隧道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及内轮廓设计图 隧道xx端洞口一般构造图(3) 隧道xx端洞口临时支护设计图 隧道xx端锁口小导管预支护设计图 隧道xx端明洞防排水设计图 隧道xx端洞口一般构造图(3) 隧道xx端洞口临时支护设计图 隧道xx端锁口小导管预支护设计图 隧道xx端明洞防排水设计图 隧道明洞衬砌设计图(2) 隧道洞门钢筋构造图(2) 隧道明洞钢筋构造图 隧道XS5-B衬砌断面图(3) 隧道XS5-D衬砌断面图(3) 隧道XS4-B衬砌断面图(2) 隧道XS4-E衬砌断面图(2) 隧道S5-A衬砌断面图(2) 隧道S5-B衬砌断面图(2) 隧道S4-B衬砌断面图(2) 隧道S3衬砌断面图 隧道S2衬砌断面图 隧道XS5-B及S5-A型衬砌钢筋构造图 隧道XS5-D、XS4-B及S5-B型衬砌钢筋构造图 隧道XS4-E型衬砌钢筋构造图 隧道人行、车行横通道及紧急停车带平面布置图 隧道JS3紧急停车带衬砌断面图(2) 隧道JS3紧急停车带堵头墙设计图 隧道JS3紧急停车带堵头墙钢筋构造图 隧道主洞与车行横通道交叉口一般构造图 隧道主洞与车行横通道交叉口支护设计图(2) 隧道主洞与车行横通道交叉口钢筋构造图(5) 隧道HC3车行横通道衬砌断面图 隧道主洞与人行横通道交叉口一般构造图 隧道HR4人行横通道交叉口钢筋构造图 隧道HR4人行横通道衬砌断面图 隧道HR3人行横通道交叉口钢筋构造图 隧道HR3人行横通道衬砌断面图 隧道HR2人行横通道交叉口钢筋构造图 隧道HR2人行横通道衬砌断面图 隧道洞内综合防排水图(2) 隧道中心水管检查井及纵向排水盲管检查孔设计图 隧道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设计图 隧道隧道中心水管设计图(2) 隧道沉沙池及检查井设计图(2) 隧道电缆沟及路侧边沟构造图(2) 隧道车行横通道防排水及沟槽设计图(2) 隧道车行横通道防排水及沟槽设计图(2) 隧道车行横通道防火门洞设计图 隧道人行横通道防排水设计图 隧道人行横通道电缆孔设计图 隧道防水层铺挂设计图 隧道内部装饰设计图 隧道锚杆构造图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案图 隧道XS5-B型衬砌施工工序图 隧道XS5-D型衬砌施工工序图 隧道XS4-B/E型衬砌施工工序图 隧道S5-A/B型衬砌施工工序图 隧道S4/S3/S2型衬砌施工工序图 隧道监控量测设计图(3) 隧道穿越岩溶区衬砌方案图(3) 隧道穿越岩溶区排水方案图 隧道涌突水段掌子面注浆方案图 隧道突泥段超前注浆处理方案图 隧道XX端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图 隧道XX端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图 隧道路面结构图(2) 隧道砼路面板平面尺寸及接缝钢筋布置设计图 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接缝构造设计图 隧道复合式路面砼面板接缝构造设计图 横向缩缝传力杆钢筋支架设计图 胀缝传力杆钢筋支架及补强设计图

  • 双向行车四车道分离式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双向行车四车道分离式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详细,供设计师参考。
  • 分离式双洞隧道沉降缝、施工缝节点详图设计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 双洞分离式隧道洞身防水层施工方案
    2.1主要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2)设计速度:80km/h。 (3)隧道建筑限界:0.75+0.5+2×3.75+0.75+0.75=10.25;隧道净高:5.0。 (4)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高度5.0m,宽度13.0m。 (5)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高度5.0m,宽度4.5m。 (6)人行横通道建筑限界高度2.5m,宽度2.0m。 (7)洞内路面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2.2线路概况 xx隧道位于xx县沿江乡xx村,邻近G201国道。xx隧道设计为双洞分离式隧道,左线里程:K679+405~K681+775,隧道全长2370m。其中,Ⅲ级围岩260米,Ⅳ级围岩1660米,Ⅴ级围岩450米。 2.3自然地理特征 2.3.1地形、地貌特征 隧道测设线通过段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中山地貌。路线横穿山脊,沿线地形地势特点为中间高,两侧低。整体地势起伏较大,沟谷纵横,位于山区林场,地表植被发育,根据物探推测及钻孔揭露,断层破碎带位于左线K679+560~K679+680。 2.3.2工程地质特征 1.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隧址区上覆盖第四系残坡积、冲洪积含碎石粉质粘土,洞身进口段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小河口组炭质页岩及砂岩,洞身及出口段主要为晚太古界黑云母角闪片岩及加里东晚期混合花岗岩组成。 2.工程地质构造与地震 (1)地质构造 勘察场地地质构造单元位于中朝准地台与天山-兴安地槽区交界部位,晚元古-古生代二叠纪为隆起区,至晚古生代三叠纪部分构造活化,开始滨太平洋大陆活化阶段,出现裂谷沉积,中生代又一次出现沉降接受陆源碎屑、山地间快速堆积,新生代受喜山运动产生长白山区断块,地壳以垂直隆升为主。 (2)地震 中国地震《中国地震参数区画图》(GB18306-2001)表明该区抗震设防烈度<Ⅵ度,根据建设部建抗【1993】13号文和吉林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吉建抗字【1993】4号文规定和《吉林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工作图》对抗震区域的划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域。 2.3.3水文地质 1.地表水 隧址区内地表水有扁桃胡河,在隧道进、出口附近的冲沟内有小溪通过,洞身亦有小股泉水外渗,泉流量30m3/d,水量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呈季节变化,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 2.地下水 隧道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当大气降水较大则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排泄,最终汇入小冲沟。场地土层薄,以残、坡积碎石为主,且坡度较大,不利于地下水赋存。第四系松散孔隙水水位埋深浅,大致与附近地表水水位一致,地表水亦是第四系土层孔隙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各类岩组裂隙均较发育,为地下水的富集提供了条件,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隧道进口段山间河流沟谷,含水层岩性为砂性土和碎石(块)为主,受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地下水沿基岩面径流或渗入基岩节理裂隙内,水量有限其动态不稳定。 基岩裂隙水,通过工程地质调绘,场地主要出露混合岩化花岗岩、黑云母角闪片岩、炭质页岩、砂岩等,基岩切蚀强烈,裂隙发育,为地下水提供了赋存空间,水流排泄畅通,地下水常沿裂隙面渗出或股状流出。而沿线基岩裂隙、节理较发育,裂隙水径流条件较好,但储水条件较差,一般都有渗流形式排泄于沟谷内,涌水量较小。无统一水位,其流量受季节性气候影响。 3.水质简分析 根据地区经验及水质分析结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判定,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隧道涌水量预测:隧道涌水量为408m3/d,最大涌水量按2倍考虑816m3/d。 2.3.4气象特征 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一月份最冷,平均气候-28℃,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多年平均气温3.3℃,最高气温34.7℃,最低气温-40.5℃,最大冻土深度1.6m。平均年日照时长2352.5h。多年平均降水量744.3mm,历年最大降水量1071.3mm,多年最小降水量574.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91.7mm。夏季多东南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1.7m/s。最大冻结深度1.5m。 2.3.5不良地质 经工程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隧址区无影响场地稳定的活动断裂构造,泥石流、崩塌、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但在左线K679+700附近有非活动断裂F7,宽度约100m,对隧道稳定性不大,开挖时易出现工程性坍塌。 2.4施工便道 施工主要以林场既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便道起点为G201国道xx隧道出口处,沿林场既有道路,通往隧道进口,利用原有道路500m,对既有便道有坑洼,路面不平整处先整平,再碾压;泥质地段采用砂砾进行换填,路面较窄处进行拓宽处理,对路面进行处理,以便道中心为基准,向两侧做3%~4%的横坡排水。
  • 隧道工程施工方案(分离式隧道)
    下马基隧道洞内纵坡/坡长左线为-3.797%/850m,右线为-3.800%/850m,平曲线半径左线R=7000m,右线R=7035m。 上马基隧道洞内纵坡/坡长左线为-2.328%/1850m,右线为-2.304%/1850m,平曲线半径左右线相等R=1500m。
  • 分离式隧道电缆沟及消防沟施工方案
    隧道设计为分离式隧道,洞门采用削竹式。左线起止桩号KH148+714~KH152+522,设计长度3808m,右线起止桩KG148+711 ~KG152+508,设计长度3797m,最大埋深390m。
  • 某高速公路分离式隧道施工组织设计(word格式)
    某隧道为上、下行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分离式隧道,进口位于某镇某村,出口位于某村,隧道呈近东西向展开;隧道穿越的山体最高海拔高程约为486.5米,隧道最大埋深约319米;隧道左洞起讫桩号为ZK81+920~ZK84+889,全长2969m,右洞起讫桩号为YK81+923.5~YK84+907.7,全长2984.2 m;隧道进口设计标高分别为左洞145.218m,右洞145.300m;出口隧道设计标高分别为左洞183.427m,右洞183.535m;隧道进、出口均采用端墙式洞门。 隧道左、右进口处于平曲线半径左洞R=1800m,右洞R=1800m的左偏圆曲线上,洞身处于直线上,出口处于平曲线半径左洞R=2500m,右洞R=2500m的左偏圆曲线上,隧道路基最大超高值为3﹪,隧道纵面线型左洞为1.70﹪,1.38﹪-2.23﹪;右洞为1.70﹪,1.38﹪-2.23﹪。
  • 双线分离式隧道左线纵断面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成套cad设计图纸

    内容简介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点击查看更多
全部评论 我要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