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分离式隧道行车横洞防水、排水CAD节点详图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上传人: 上传时间:2019-08-09 17:10:00 文档格式:dwg 收藏数:0 页数: 0 评论数: 0 分类标签: 室内设计 / 节点图块 / 室内节点图块
详细介绍 相关推荐 内容评论
详细介绍

特别声明:本资料属于用户上传的共享下载内容,仅只用于学习不可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 联系站方删除!

收藏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点击分享

相关推荐
  • 双线分离式隧道施工程序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水池总体布置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左线纵断面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右线纵断面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 双线分离式隧道成套cad设计图纸

    内容简介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分离式隧道防排水节点CAD详图
    本资料为分离式隧道防排水节点CAD详图,图纸内容完整,表达清晰,制图严谨,欢迎设计师下载借鉴。
  • 双线分离式隧道明洞衬砌断面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通风机布置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右线进口明洞横断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隧道行人横洞封闭门施工详图

    1.本图尺寸标注以厘米计,钢筋直径以毫米计。   2.铝合金帘板卷帘门做法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3J611-4《铝合金、彩钢、不锈钢夹芯板大门》的有关做法。并加设遥控启闭功能。   3.本门不安装门锁,启闭方式应考虑在门内外均能操作;遥控启闭功能只供隧道工作人员使用。   4.外露铁件均应涂防锈漆。   ......   共计2张   

  • 隧道行车横洞射流风机设备洞设计图纸
    隧道行车横洞射流风机设备洞设计图,1. 图中尺寸以 cm 计,比例见图。 2. 射流风机设备洞施工与正洞施工同步进行,其建筑材料与正洞相同。 3. 浇筑衬砌时应注意预留孔洞和预埋管件的预设.预埋管管口要用相应的塞子封住,以防杂物进入管子造成堵塞,塞子露衬砌外,且用10号铁丝穿越预埋管,两头留适当长度供安装电缆用。 4. 设备洞位置为行车横洞1/2处。
  • 双线分离式隧道洞内综合排水平面CAD节点详图设计

    双线分离式隧道洞内综合排水平面CAD节点详图设计,内容详实,可供参考。 

  • 双洞分离式隧道洞身防水层施工文案
    2.1主要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2)设计速度:80km/h。 (3)隧道建筑限界:0.75+0.5+2×3.75+0.75+0.75=10.25;隧道净高:5.0。 (4)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高度5.0m,宽度13.0m。 (5)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高度5.0m,宽度4.5m。 (6)人行横通道建筑限界高度2.5m,宽度2.0m。 (7)洞内路面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2.2线路概况 xx隧道位于xx县沿江乡xx村,邻近G201国道。xx隧道设计为双洞分离式隧道,左线里程:K679+405~K681+775,隧道全长2370m。其中,Ⅲ级围岩260米,Ⅳ级围岩1660米,Ⅴ级围岩450米。 2.3自然地理特征 2.3.1地形、地貌特征 隧道测设线通过段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中山地貌。路线横穿山脊,沿线地形地势特点为中间高,两侧低。整体地势起伏较大,沟谷纵横,位于山区林场,地表植被发育,根据物探推测及钻孔揭露,断层破碎带位于左线K679+560~K679+680。 2.3.2工程地质特征 1.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隧址区上覆盖第四系残坡积、冲洪积含碎石粉质粘土,洞身进口段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小河口组炭质页岩及砂岩,洞身及出口段主要为晚太古界黑云母角闪片岩及加里东晚期混合花岗岩组成。 2.工程地质构造与地震 (1)地质构造 勘察场地地质构造单元位于中朝准地台与天山-兴安地槽区交界部位,晚元古-古生代二叠纪为隆起区,至晚古生代三叠纪部分构造活化,开始滨太平洋大陆活化阶段,出现裂谷沉积,中生代又一次出现沉降接受陆源碎屑、山地间快速堆积,新生代受喜山运动产生长白山区断块,地壳以垂直隆升为主。 (2)地震 中国地震《中国地震参数区画图》(GB18306-2001)表明该区抗震设防烈度<Ⅵ度,根据建设部建抗【1993】13号文和吉林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吉建抗字【1993】4号文规定和《吉林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工作图》对抗震区域的划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域。 2.3.3水文地质 1.地表水 隧址区内地表水有扁桃胡河,在隧道进、出口附近的冲沟内有小溪通过,洞身亦有小股泉水外渗,泉流量30m3/d,水量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呈季节变化,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 2.地下水 隧道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当大气降水较大则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排泄,最终汇入小冲沟。场地土层薄,以残、坡积碎石为主,且坡度较大,不利于地下水赋存。第四系松散孔隙水水位埋深浅,大致与附近地表水水位一致,地表水亦是第四系土层孔隙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各类岩组裂隙均较发育,为地下水的富集提供了条件,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隧道进口段山间河流沟谷,含水层岩性为砂性土和碎石(块)为主,受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地下水沿基岩面径流或渗入基岩节理裂隙内,水量有限其动态不稳定。 基岩裂隙水,通过工程地质调绘,场地主要出露混合岩化花岗岩、黑云母角闪片岩、炭质页岩、砂岩等,基岩切蚀强烈,裂隙发育,为地下水提供了赋存空间,水流排泄畅通,地下水常沿裂隙面渗出或股状流出。而沿线基岩裂隙、节理较发育,裂隙水径流条件较好,但储水条件较差,一般都有渗流形式排泄于沟谷内,涌水量较小。无统一水位,其流量受季节性气候影响。 3.水质简分析 根据地区经验及水质分析结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判定,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隧道涌水量预测:隧道涌水量为408m3/d,最大涌水量按2倍考虑816m3/d。 2.3.4气象特征 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一月份最冷,平均气候-28℃,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多年平均气温3.3℃,最高气温34.7℃,最低气温-40.5℃,最大冻土深度1.6m。平均年日照时长2352.5h。多年平均降水量744.3mm,历年最大降水量1071.3mm,多年最小降水量574.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91.7mm。夏季多东南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1.7m/s。最大冻结深度1.5m。 2.3.5不良地质 经工程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隧址区无影响场地稳定的活动断裂构造,泥石流、崩塌、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但在左线K679+700附近有非活动断裂F7,宽度约100m,对隧道稳定性不大,开挖时易出现工程性坍塌。 2.4施工便道 施工主要以林场既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便道起点为G201国道xx隧道出口处,沿林场既有道路,通往隧道进口,利用原有道路500m,对既有便道有坑洼,路面不平整处先整平,再碾压;泥质地段采用砂砾进行换填,路面较窄处进行拓宽处理,对路面进行处理,以便道中心为基准,向两侧做3%~4%的横坡排水。
  • 双线分离式隧道洞外引道照明布置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水池池顶板钢筋构造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水池池壁及支柱钢筋构造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灭火器箱布置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向行车四车道分离式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双向行车四车道分离式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详细,供设计师参考。
  • 某地分离式隧道人行横洞电缆沟节点详图设计CAD图纸
    本图纸为:某地分离式隧道人行横洞电缆沟节点详图设计CAD图纸,内容包括:电缆孔钢筋平面,盖板钢筋平面等,设计全面,内容详实,可供参考。
  • 双线分离式隧道复合土工膜锚固细部构造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水池池底板钢筋构造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明洞衬砌配筋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左线出口明洞横断面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高速公路双线四车道分离式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该资料为高速公路双线四车道分离式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共26页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机械配置,主要项目施工工艺及方法,安全、质量、消防、环保、水土保持及隧道施工应急预案等技术管理措施的编制。对工程的施工与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每道施工工序,使工程顺利进行,满足设计与规范要求。
  • 双洞分离式隧道洞身防水层施工方案
    2.1主要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2)设计速度:80km/h。 (3)隧道建筑限界:0.75+0.5+2×3.75+0.75+0.75=10.25;隧道净高:5.0。 (4)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高度5.0m,宽度13.0m。 (5)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高度5.0m,宽度4.5m。 (6)人行横通道建筑限界高度2.5m,宽度2.0m。 (7)洞内路面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2.2线路概况 xx隧道位于xx县沿江乡xx村,邻近G201国道。xx隧道设计为双洞分离式隧道,左线里程:K679+405~K681+775,隧道全长2370m。其中,Ⅲ级围岩260米,Ⅳ级围岩1660米,Ⅴ级围岩450米。 2.3自然地理特征 2.3.1地形、地貌特征 隧道测设线通过段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中山地貌。路线横穿山脊,沿线地形地势特点为中间高,两侧低。整体地势起伏较大,沟谷纵横,位于山区林场,地表植被发育,根据物探推测及钻孔揭露,断层破碎带位于左线K679+560~K679+680。 2.3.2工程地质特征 1.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隧址区上覆盖第四系残坡积、冲洪积含碎石粉质粘土,洞身进口段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小河口组炭质页岩及砂岩,洞身及出口段主要为晚太古界黑云母角闪片岩及加里东晚期混合花岗岩组成。 2.工程地质构造与地震 (1)地质构造 勘察场地地质构造单元位于中朝准地台与天山-兴安地槽区交界部位,晚元古-古生代二叠纪为隆起区,至晚古生代三叠纪部分构造活化,开始滨太平洋大陆活化阶段,出现裂谷沉积,中生代又一次出现沉降接受陆源碎屑、山地间快速堆积,新生代受喜山运动产生长白山区断块,地壳以垂直隆升为主。 (2)地震 中国地震《中国地震参数区画图》(GB18306-2001)表明该区抗震设防烈度<Ⅵ度,根据建设部建抗【1993】13号文和吉林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吉建抗字【1993】4号文规定和《吉林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工作图》对抗震区域的划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域。 2.3.3水文地质 1.地表水 隧址区内地表水有扁桃胡河,在隧道进、出口附近的冲沟内有小溪通过,洞身亦有小股泉水外渗,泉流量30m3/d,水量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呈季节变化,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 2.地下水 隧道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当大气降水较大则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排泄,最终汇入小冲沟。场地土层薄,以残、坡积碎石为主,且坡度较大,不利于地下水赋存。第四系松散孔隙水水位埋深浅,大致与附近地表水水位一致,地表水亦是第四系土层孔隙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各类岩组裂隙均较发育,为地下水的富集提供了条件,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隧道进口段山间河流沟谷,含水层岩性为砂性土和碎石(块)为主,受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地下水沿基岩面径流或渗入基岩节理裂隙内,水量有限其动态不稳定。 基岩裂隙水,通过工程地质调绘,场地主要出露混合岩化花岗岩、黑云母角闪片岩、炭质页岩、砂岩等,基岩切蚀强烈,裂隙发育,为地下水提供了赋存空间,水流排泄畅通,地下水常沿裂隙面渗出或股状流出。而沿线基岩裂隙、节理较发育,裂隙水径流条件较好,但储水条件较差,一般都有渗流形式排泄于沟谷内,涌水量较小。无统一水位,其流量受季节性气候影响。 3.水质简分析 根据地区经验及水质分析结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判定,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隧道涌水量预测:隧道涌水量为408m3/d,最大涌水量按2倍考虑816m3/d。 2.3.4气象特征 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一月份最冷,平均气候-28℃,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多年平均气温3.3℃,最高气温34.7℃,最低气温-40.5℃,最大冻土深度1.6m。平均年日照时长2352.5h。多年平均降水量744.3mm,历年最大降水量1071.3mm,多年最小降水量574.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91.7mm。夏季多东南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1.7m/s。最大冻结深度1.5m。 2.3.5不良地质 经工程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隧址区无影响场地稳定的活动断裂构造,泥石流、崩塌、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但在左线K679+700附近有非活动断裂F7,宽度约100m,对隧道稳定性不大,开挖时易出现工程性坍塌。 2.4施工便道 施工主要以林场既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便道起点为G201国道xx隧道出口处,沿林场既有道路,通往隧道进口,利用原有道路500m,对既有便道有坑洼,路面不平整处先整平,再碾压;泥质地段采用砂砾进行换填,路面较窄处进行拓宽处理,对路面进行处理,以便道中心为基准,向两侧做3%~4%的横坡排水。
  • 分离式双洞隧道防排水竣工CAD节点详图
    分离式双洞隧道防排水竣工CAD节点详图,内容详实,可供参考。
  • [十堰]分离式中隧道防排水施工方案
    大沟水库隧道为分离式中隧道,进口位于十堰市张家湾区红卫街道办大沟水库西侧,出口位于十堰市张家湾区红卫街道孙家湾大沟东北侧,轴线方向约230°,呈北东~南西展布。左幅里程桩号ZK5+437~ZK5+998,全长561m,最大埋深大约104m;右幅里程桩号YK5+447~YK6+005,全长558m,最大埋深约102m。十堰端洞门均为削竹式;白河端左幅为台阶式,右幅为台阶式。 隧道洞身段围岩为Ⅳ、Ⅴ级,其衬砌类型为Z0a型、Z0b、Z0c型、Z5+型、Z4+型、Z4型其长度见表1-1。
  • 分离式隧道内轮廓设计节点详图

    注:    1.图中尺寸均以cm为单位,比例1:100。    2.隧道建筑限界技术标准:    (1)设计速度:80km/h。    (2)净宽10.25m;净高5m。    3.隧道衬砌内轮廓尺寸已包含内装层厚度(即图中尺寸为模注砼内表面尺寸)。    4.图中各项高度均由结构设计基线量度,该基线通过路面设计高程点。    5.当隧道无超高(位于直线或半径≥2500m的圆曲线上)时,h=22.5cm,H=40cm。    6.当隧道有超高时,超高路面横坡值以及超高对应的H、h值下表。   

  • 分离式隧道衬砌节点详图设计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 分离式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程
    以满足本标段工程施工需要为目的,根据本工程特点合理配置施工班组、机械设备、工程材料等资源。 2.2统筹安排,保证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组织连续均衡施工生产,做好工序衔接。 2.3突出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提高施工的机械化作业水平,积极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确保实现工程质量管理目标。
  • 双线分离式隧道紧急停车带堵头墙节点详图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 双线分离式隧道人行道、电缆沟槽构造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分离式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半岭头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右洞起讫里程为YK3+673~YK5+700,全长2027米,右洞Ⅵ级围岩段长30米,V级围岩段长166米,IV级围岩段长373.4米,Ⅲ级围岩段长1342.8米,Ⅱ级围岩段长114.8米; 左洞起讫里程为ZK3+689~ZK5+702,全长2013米,左洞Ⅵ级围岩段长55米,V级围岩段长88.9米,IV级围岩段长296.3米,Ⅲ级围岩段长1484米,Ⅱ级围岩段长88.8米。。
  • 分离式隧道纵断面节点详图设计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 分离式隧道内部装饰节点详图设计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 分离式隧道监控量测节点详图设计

    此图为分离式隧道监控量测设计详图,可供参考下载。

  • [四川]铁路双线隧道辅助坑道施工图(斜井横洞平导)

    资料目录 设计说明2 支护参数表 内轮廓设计图 II级围岩单车道锚喷衬砌断面图 III级围岩单车道锚喷衬砌断面图 IV级围岩单车道锚喷衬砌断面图 V级围岩单车道锚喷衬砌断面图 V级围岩单车道锚喷衬砌工字钢架设计图2 单车道锚喷衬砌套衬断面图.。。42张图纸

点击查看更多
全部评论 我要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