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桩里程碑公路界碑详细设计图
百米桩里程碑公路界碑节点详图设计-图一
百米桩里程碑公路界碑节点详图设计-图二
百米桩里程碑公路界碑节点详图设计-图三
百米桩里程碑公路界碑节点详图设计-图四
百米桩里程碑公路界碑节点详图设计-图五
根据锚碇分块施工的特点,施工期间分块计算各块前后的基底应力;后浇段完成后,锚碇形成整体,回填土、压重、主缆拉力由锚碇整体承担。正常荷载下分以下三个工况计算基底压应力: 1.锚块、支墩基础各自施工完成 2.后浇段施工,完成回填、压重并施加恒载缆力(成桥状态) 3.常荷载最大缆力 地震力作用下分以下2个工况计算基底压应力: 4.竖向向下地震力+水平向锚后地震力+(恒载缆力-地震缆力) 5.竖向向上地震力+水平向锚前地震力+(恒载缆力+地震缆力)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高速公路全套排水图集里面包含 1、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图 -路面排水急流槽; 2、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图 -边沟急流槽; 3、中央分隔带排水; 4、边沟、急流槽、排水沟连接; 5、超高路段(一) 等25种排水设计方案。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