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程为某高填土分离式基础洞身图CAD套图,包含高填土分离式基础洞身图,图纸内容完整,表达清晰,制图严谨,欢迎设计师下载使用。
某高填土分离式基础洞身图CAD套图-图一
某高填土分离式基础洞身图CAD套图-图二
图纸为锥坡一般构造图,锥坡填土应选择透水性好的砂性土,并要求分层夯实。 内含图纸: 预制块大样图(1:20) 1号筋大样图 平面图 踏步立面 踏步平面 踏步侧面 踏步布置图 锥坡标高尺寸表 I-I II-II 防护工程数量表 一块预制块材料数量表 锥坡标高尺寸表 ……共计1张
技术标准:
1. 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
2. 涵台每4~6m设沉降缝一道,缝宽1~2cm,用沥青麻絮或其它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
3. 锥坡铺砌厚度为30cm,锥坡基础厚60cm。
4. 当地基应力足够时,基础可直接筑在土基上;当地基应力不足时,应先对地基进行处理,而后砌筑基础,具体处理措施详见各涵洞布置图。
资料目录 每套内含: 总说明3 工程材料数量表 典型横断面 箱梁一般构造5 预制箱梁钢束构造2 箱梁顶板负弯矩钢束构造 箱梁普通钢筋构造7 现浇桥面板钢筋构造 端横梁钢筋构造 现浇中横梁钢筋构造 跨中横梁钢筋构造2 负弯矩区钢束槽口钢筋构造 梁端封锚和锚下钢筋构造 预制堵头板钢筋构造 预应力锚具构造2 板式橡胶支座构造
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 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 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隧道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势相对较高。由于长期受风化剥蚀切割作用,阳朔方向山体自然斜坡角25°~30°,平乐方向自然斜坡角23°~27°。山体多为坡残积层覆盖,植被较发育,基岩仅在两端口的深沟中零星出露。阳朔方向洞口地面高程约178~183米,平乐方向洞口地面高程约166~170米,隧道穿越的山脊分水岭高程约262米。自然斜坡稳定,山体无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
注: 1.图中尺寸均以cm为单位,比例1:100。 2.隧道建筑限界技术标准: (1)设计速度:80km/h。 (2)净宽10.25m;净高5m。 3.隧道衬砌内轮廓尺寸已包含内装层厚度(即图中尺寸为模注砼内表面尺寸)。 4.图中各项高度均由结构设计基线量度,该基线通过路面设计高程点。 5.当隧道无超高(位于直线或半径≥2500m的圆曲线上)时,h=22.5cm,H=40cm。 6.当隧道有超高时,超高路面横坡值以及超高对应的H、h值下表。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内容简介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1 隧道通用图设计说明 2 行车主洞(一般段)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3 行车主洞(超高段)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4 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5 车行、人行横洞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6 SM-1(明洞)衬砌设计图 7 SM-1(明洞)衬砌配筋设计图(一)、(二) 8 SM-2(明洞)衬砌设计图 9 SM-2(明洞)衬砌配筋设计图(一)、(二) 10 S5-1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1 S5-1型复合衬砌配筋设计图 12 S5-2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3 S5-2型复合衬砌配筋设计图 14 S4-1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5 S4-2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6 S3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7 S2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8 S7-1(紧急停车带)衬砌设计图 19 S7-2(紧急停车带)衬砌设计图 20 S7-3(紧急停车带)衬砌设计图 21 S5-1型复合衬砌钢支撑设计图(一)、(二) 22 S5-2型复合衬砌钢支撑设计图(一)、(二) 23 S4-1型复合衬砌格栅钢架设计图(一)、(二) 24 S7-1型复合衬砌钢支撑设计图(一)、(二) 25 紧急停车带布置图 26 车行横洞布置图 27 车行横洞衬砌设计图 28 Ⅳ级围岩车行横洞口衬砌配筋加强设计图 29 车行横洞口交叉部衬砌配筋加强设计图 30 车行横洞卷帘门预留洞室设计图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