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综合楼工程设计cad深基坑单排桩加内支撑支护施工图(含设计说明)
图纸中除标高尺寸以m计外,其余尺寸均以mm计。本工程标高为黄海高程。
一、设计依据
1、xxxx有限公司编制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xxxx研究院计的总平面图、地下室结构图等;
3、国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国标《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5、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
6、国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7、省标《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08-2000);
8、省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9、国标《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1、2011年1月1日本工程地下室基坑围护设计专家论证会会议纪要。
二、设计参数
地面超载取面荷载15kPa,靠路侧地面超载取面荷载20kPa。
三、水泥搅拌桩施工
1、水泥搅拌桩桩径为Φ600,围护桩桩间搭接150mm,被动区桩体搭接100mm。
2、设计桩长范围内采用二下二上工艺(即预搅喷浆下沉----喷浆搅拌提升----重复喷浆搅拌下沉----再喷浆搅拌提升至孔口,钻速0.8~1米/分)。成桩应均匀、持续、无缩颈和断层,严禁在喷浆过程中断浆,特殊情况造成断浆应重新成桩。桩位偏差不大于5cm,桩身垂直偏差不得大于 L/150(L为桩长,自沟槽面算起)。
3、搅拌桩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为15%(被加固土体重,按18kN/m3计),水灰比0.45~0.55。可根据施工进度要求适当的早强剂。
4、相邻搅拌桩施工间隔时间应不大于24小时,否则认为已出现冷缝,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搅拌均匀及水泥掺量的要求。
5、水泥搅拌桩28天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0.8Mpa。
四、支护桩及支撑部分设计技术要求
1、支护桩
支护结构采用单排机械钻孔灌注桩 600@800、600@850并选用C25水下混凝土,沉渣厚度≤200mm,桩位水平偏差要求<50mm,塌落度160-220mm,充盈系数>1.1,主筋保护层厚度50mm,凿除浮浆后顶部混凝土强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时采用跳打方式,保证施工质量,不得出现缩径、夹泥、露筋、断桩等施工质量问题。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桩长的0.5%,混凝土应超灌0.5m,主筋间距允许偏差为10mm,箍筋间距允许偏差为20mm。支护桩伸入冠梁内50mm。支护桩的质量检测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
2、冠梁、支撑
冠梁断面尺寸为900×700mm,第一道支撑断面800×700mm、600×700mm,冠梁及水平支撑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C35,并添加适量膨胀剂,以上结构的纵筋均通长配置,保护层厚度为25mm,支撑所有纵筋锚固长度不小于35d(钢筋主筋)。搭接长度为42d,箍筋间距在节点处1000mm范围内加密至100mm。各节点施工参照节点详图。冠梁、支撑施工困难时如要留置施工缝,应按有关规范要求执行.支撑系统的主要受力杆件的纵向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接头。杆件的箍筋采用封闭形式,并做成135度弯钩,弯钩端头平直长度不应小于10倍箍筋直径和75mm的较大值。联系杆件的纵向钢筋应锚入主要支撑,并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支撑纵向钢筋在压顶梁处锚固要求及支撑杆件汇交节点的构造详见"基护-07"。
3. 支撑立柱桩
(1)基坑内共新打57根 700钻孔灌注桩支撑立柱桩,新打设的立柱桩垂直度要求偏差小于1/200,混凝土强度为C25,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机械设备对井子架的碰撞,沉渣厚度≤100mm,其余质量要求同支护桩。
2)竖向立柱桩在基坑底的上部为钢格构柱,钢材为Q235钢,焊条为E43xx型,缀板与角钢焊,除注明外,焊脚尺寸≥8mm。钢格构柱上端嵌入支撑500mm,下端插入钻孔桩中2000mm。
(3)竖向立柱桩施工时,先将钢格构柱与下部钻孔桩钢筋笼焊接牢固,再整体吊入孔内,下笼时应对格构柱进行校正并注意方向性。
(4)格构柱的钢止水片应在挖土至基底标高后、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浇注前焊上,钢止水片置于底
板中部。
4、内支撑施工注意事项
(1)、土方开挖前,应对基坑四周的场地进行平整,并确保平整后的场地标高不高于设计标高;
(2)、基护图所示的基础底标高为基坑最大挖深标高,实际开挖深度应结合基础结构施工图进行。当结施图与基护图有出入时,以结施图为准,并通知围护设计人员;
(3)、开槽施工冠梁和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待围护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冠梁和支撑混凝土强度达到80%设计强度后,先分层、分块对称挖土至基础板底标高,再开挖地梁、承台和局部深坑的土方。应控制每层的开挖深度,防止工程桩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
(4)、最后30cm的土方宜人工开挖,严禁超挖,应尽量减少对坑底土的扰动,挖土至坑底24小时内须施工完成混凝土垫层;混泥土垫层应延伸至围护桩边,并抓紧施工承台和基础底板。
(5)、采用机械挖土方式时,严禁挖土机械碰撞支撑,立柱。
五、支撑拆除
1.施工基础底板时,应同时用C20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浇捣填实底板与围护钻孔桩之间的空隙,填方面应与底板面平,围护钻孔桩的泥皮应清理干净。
2.待基础底板和传力带混凝土强度达到80%后,方可拆除混凝土支撑。
3.拆撑期间,监测单位应加强围护体和周围建筑物的监测。
4.支撑拆除宜采用人工凿除,并须采取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六、土方开挖及回填土要求
1、支护施工前,先挖运自然地面高出设计标高部分的土方,施工挖土时必须坚持“大基坑,小开挖,开槽设撑、先撑后挖、分层分段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粘土层每段开挖不得超过12m,挖到淤泥层时,分段长度不得超过6m,分层深度不应超过1m,并采用跳槽开挖,挖至坑底标高后,应抓紧浇注垫层,尽量减少基坑底土体暴露时间。垫层浇注后方可进行相邻区块的开挖;坑内相邻分区间临时放坡的坡度应小于1:2.5、高差小于1m。
2、挖土标高:岛式土方机挖标高定在底板底,底板垫层底以下土方采用隔一承台人工开挖。
3、退最后一层土方原则上先挖基坑中央部分,后挖四周部分,边挖边做垫层至支护结构边。
4、基坑挖土方法:采用“五边”法,即边挖土、边凿去工程桩上松散多余部分、边铺片石灌砂基层、边浇素砼垫层、边砌地梁承台低于底板底的砖胎模;
5、相关单位应根据后浇带位置及现场实际情况编制挖土方案,结合基坑支护方案统一施工;
6、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空隙回填土前,应排除积水,清除虚土及建筑垃圾,采用中细粒素填土或搅拌流动性水泥土回填,分层夯实,对称进行,填土压实系数≥0.94(若采用人工打夯时,要求分层厚度<200mm,每层压密遍数>3~4)。
七、基坑降排水
1、坑外地表采用300mmx400mm明沟,集水井方式排水。
2、坑外周边每隔20~30m设一600x600x1000集水井。排水沟因地面变形而开裂时应及时修补,以免地表水渗漏到基壁土层中对基坑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3、如上部填土层中有较多水渗出,可采用φ48钢管或塑料管进行引水。
八、基坑监测与检测
(一)监测
1、监测内容
(1)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与沉降及周边地表沉降的监测,详见监测图(图09)。
(2) 布设12根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管(仪),详见监测图(图09)。
(3) 对水平支撑进行轴力监测(详见监测图),共布设8组。
(4)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周边需要保护的管线及建(构)筑物进行监测。
(5) 变形监测及精度要求应严格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具体的监测方案应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提供。
2、监测频率与监测报警值
(1) 基坑监测频率严格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表7.0.3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执行。
(2)监测报警值见监测点平面图(图10)。
(3)出现第7.0.4条异常情况时,应提高监测频率。
(4)出现第8.0.7条情况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二)检测
1、排桩按总桩数的30%做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桩身的完整性;有异常情况时,应增加检测比例,必要时应进行钻孔取芯检测。
2、水泥搅拌桩龄期28天的单轴抗压强度qu≥0.8MPa,做3组,每组3块,
3、水泥搅拌桩成桩3天内,采用轻型动力触探(N10)检查桩身的均匀性;检验数量为总桩数的1%。
九、应急措施
1.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内应保证有一台挖土机可以随时调用,如发现开挖后坡顶位移呈增大趋势且不收敛,立即用挖土机向坡脚回填反压,待位移稳定后再采取加固措施。
2.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如发现位移速率过大,则应放慢开挖速度或调整挖土顺序,同时对相应部位采取回填土等措施。
3. 备用一定数量的编织袋,一旦发现位移增大且不稳定时,可用砂包回填反压。
4. 如地面出现裂缝,应及时灌浆修补,防止地表水渗入。
5. 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以便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十、其它
1、塔吊位置、泵车位置、施工通道布置位置确定后,基坑支护视具体情况作必要的加固处理。
2、基坑开挖前,挖土单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经有关单位认可后施工。
3、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按建质(2004)213号文件进行专家论证。
4、未标明处按现行国标或地方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有关内容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