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式单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左线全长298m(计算书90页,CAD图13张),本工程资料为dwg格式,图纸包括:各版块详细示意图 ,内外部平面图 ,各层平面图等,设计规范,内容详实,欢迎大家下载查看,谢谢~
某分离式单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左线CAD道路全长298m(计算书90页,CAD图13张)-图一
道路全长115.297米,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8米。道路等级:四级标准。设计行车速度: V=20Km/h 。设计年限: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规定,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为10a,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20a。
隧道概况:
隧道设计为两座独立的分离式隧道,其中隧道左行线长510米,右行线长532米。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隧道采用单心圆曲墙式断面,半径为R=5.60米。隧道建筑限界净宽为10.50米,净高为5米,隧道最大埋深约为95米。
注: 1.图中尺寸均以cm为单位,比例1:100。 2.隧道建筑限界技术标准: (1)设计速度:80km/h。 (2)净宽10.25m;净高5m。 3.隧道衬砌内轮廓尺寸已包含内装层厚度(即图中尺寸为模注砼内表面尺寸)。 4.图中各项高度均由结构设计基线量度,该基线通过路面设计高程点。 5.当隧道无超高(位于直线或半径≥2500m的圆曲线上)时,h=22.5cm,H=40cm。 6.当隧道有超高时,超高路面横坡值以及超高对应的H、h值下表。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桥梁上部结构跨径为20m、40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T梁,先简支后结构连续,下部结构桥台采用桩柱式桥台,桩径1.8m。桥墩采用柱式桥墩,桩基础,桥墩采用变截面柱式墩,第一节墩柱直径为1.6m,第二节墩柱直径为1.8m,桩基直径为2.0m;桥墩采用空心薄壁墩配承台群桩基础。预应力空心板桥,采用重力式U型台及桩柱式台,扩大基础,简支结构体系,桥面连续。
路基含填方路基、挖方路基、陡坡路堤、桥涵过渡段路基、低填浅挖路基、填挖交界路基、特殊路基、高填深切路基等。路基防护型式应采用以生态植物防护为主、圬工防护为辅的方式。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隧道为单洞双向通行,隧道净长度902m,为单洞双向两车道,横断面净宽:2×3.5m(机动车道)+0.5m(右侧侧向宽度)+0.5m(左侧侧向宽度)+0.75m(右侧检修道)+0.75(左侧检修道)=9.5m,净高:5.5m(车行道)、2.5m(检修道)。行车道宽度:W=3.50m×2;行车道净高:H=5m;检修道净宽:0.75m;检修道高:h=2.5m。隧道进口端位于直线、左转缓和曲线上、左转圆曲线上、左转缓和曲线上,出口端位于直线上。超高值为2%。隧道设计应用新奥法原理,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由系统锚杆、单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工字钢钢拱架或格栅钢架组成,施工辅助措施为超前小导管和超前锚杆组成。 Sma型衬砌为明洞结构,主要适用于隧道洞口不具备成洞条件的路段。拱顶中心处填土高度不得大于5.0m,回填土应对称、分层夯填密实,压实度应不小于90%。Smc型为暗挖施作的偏压式衬砌结构。S4a型衬砌适用于Ⅳ级围岩中的浅埋地段、偏压地段。S4b型衬砌适用于Ⅳ级围岩中的深埋地段。 复合式衬砌适用于Ⅲ级围岩地段。锚杆按梅花形布置于拱部,原则上沿径向设置,并适当考虑与岩层层面的关系。图中仅示一半,另一半与之对称。钢筋网采用单层钢筋网,钢筋网待开挖面初喷2~4cm混凝土后进行设置,并紧贴喷砼面挂设,其设置范围为拱部,钢筋网数量未计搭接和损耗量。 超前支护超前注浆小导管采用长5.0m的φ42×4钢管;超前砂浆锚杆采用长5.0m的Φ28早强砂浆锚杆。 ……共计21张,
道路全长2.2km。现状道路为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原路面为水泥路面、沥青路面。路基宽度8米,路面宽度7米。土路肩宽度2X0.5。
病害情况:水泥路面破碎板、裂缝、板角断裂、坑洞、露骨、修补等病害且同一路段多种病害并存,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