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面材料: 标志板面材料采用铝合金板,板厚1.5-3mm,采用铝滑槽加固,标志上的文字、符号及底膜均采用工程级反光膜,标志版面的颜色均按国标(GB5768-2009)执行。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综合考虑其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协调性等因素,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简单、经济的支撑方式,本工程采用单柱式,均采用焊管,经热浸镀锌量为550g/m2或涂抹油漆处理。 图纸内含: 标牌面板设计图(单柱连接大样图、单柱基础设计图、单柱A型设计图、标志版面布置图) 警告标志设计图 …… 共计5张
本图适用于膨胀土路堑地段,路槽底部换填碎石垫层厚度应根据土体膨胀性强弱、地下水等因素确定,具体厚度及工程数量详见特殊路基工程数量表; 换填垫层应分层回填和夯压,其压实度应满足相关要求。 本图为填方地段路床为浅层软土时,路基处治设计图。 本图为挖方地段路床为浅层软土时,路基处治设计图。图中尺寸均以厘米计,比例为1:100。 当路基填方高度H≤150厘米时,应按零填路基进行处理:首先清除表土30厘米,然后翻挖碾压不小于40厘米,对于高液限粘土、填土等不符合要求的土质应清除换填碎石土不小于40厘米。 …… 低填浅挖路基处理设计图 膨胀土路堑路槽处治图 填方软基浅层处治设计图 挖方软基浅层换填设计图
中央分隔带开口设置在平面交叉位置,路面结构与行车道路面相同,施工时应与主道一同进行。 …… 图纸内含: 中央分隔带开口平面 开口端部大样 超高路段中间带泄水口平面布置图 中间带路缘石端部圆头大样A 每处开口工程数量表 …… 共计2张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
2.1 概述 本桥位于x市x大道与x路相交丁字路口。本桥跨度采用2跨布置:24m+17.5m+3m(悬臂)。主桥总长44.5m,桥面全宽6m。桥型呈“L”型布置,在主桥两侧分别设置全宽6m的缓梯道,缓梯道全长约45m,均布置于既有绿化带中。 3.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 人群荷载——5KN/平方米。 栏杆推力——2.5KN/平方米。 风荷载 ——1.0KN/平方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场地类别为Ⅱ类; 3)净空:桥下为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时,最小净高为5m; 桥下为非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3.5m; 桥下为人行道时,最小净高为2.5m; 4)坡度:自行车推行缓梯道坡度为1/6。 5)桥梁纵坡:双向1%。 6)桥面横坡:双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