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行道重力式挡墙节点构造详图纸,包括挡土墙设计说明、挡墙断面、人行道重力式挡墙尺寸共一张图纸。
某人行道重力式挡墙节点构造详图纸-图一
某人行道重力式挡墙节点构造详图纸-图二
某人行道重力式挡墙节点构造详图纸-图三
某人行道重力式挡墙节点构造详图纸-图四
某人行道重力式挡墙节点构造详图纸-图五
1、浇筑桥台灌注桩, 经检验合格后现浇承台、箱室台身、盖梁, 安装主桥支座。 2、搭设支架:支架要求牢固, 并通过预压以满足施工要求(建议采用临时钻孔灌注桩作支架基础)。 3、将预制好的系杆吊装到位,现浇系杆接头和端、内横梁(由两端向跨中对称进行),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先张拉系杆的第一批预应力筋。 4、搭设安装拱肋、风撑的排架,吊装预制好的拱肋节段、风撑,现浇拱肋、风撑接头,安装接头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将吊杆进行初次收紧,初次张拉控制力为150KN。 5、张拉系杆第二批预应力束。 6、张拉横梁的第一批预应力束,铺设行车道板(由两端往跨中对称进行),现浇湿接头、桥面铺装及护栏,对吊杆进行张拉,张拉力控制力为350KN,吊杆的张拉以桥面标高控制为主。 7、张拉横梁的第二批预应力束。 8、张拉系杆第三批预应力束。 9、在横梁、系杆预应力束张拉以及吊杆两端收紧过程中,应对系杆、拱肋变位和桥面标高进行严格的监控,以便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一) 设计标准 1、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城-A,人群4.0kPa。 2、设计地震基本烈度Ⅶ度,设置抗震措施。 3、桥面纵坡:0.3%,竖(凸)曲线半径R15000m。 4、桥梁横披:车行道2.0%,人行道2.0%(盖梁调整)。 5、通航标准:无通航要求。 6、防洪标高:20.1米。 7、横断布置: 0.25米(栏杆)+6.5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4.0米(机非分隔带,植绿化)+16.0米(机动车道)+7.0米(中央分隔带,植绿化)+16.0米(机动车道)+4.0米(机非分隔带,植绿化)+6.5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0.25米(栏杆)=60.5米。
该图纸为某人行道车行道及墓碑建筑构造做法,内容包含行车路剖面图,汀步做法,人行道做法,墓碑平面图,背立面图,剖面图,侧立面图等。
图纸设计非常详细,包括浇灌式水泥混凝土人行道,预制水泥混凝土块人行道,沥青混凝人行道,沥青表面处治人行道,平铺砖人行道,煤渣石灰土人行道,水泥混凝土立路缘石(背后加固)
水泥混凝土立路缘石,条石立路缘石,水泥混凝土平路缘石(背后加固),条石平路缘石(背后加固),立砖砌平路缘石,侧砖砌平路缘石等,供大家下载参考。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sjl1069235938 LV4
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