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为某人行道泄水管节点构造详图,图纸为某人行道泄水管节点构造详图,共1张图纸,设计精准,内容详实,可供网友下载参考。
某人行道泄水管节点构造详图-图一
某人行道泄水管节点构造详图-图二
(一) 设计标准 1、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城-A,人群4.0kPa。 2、设计地震基本烈度Ⅶ度,设置抗震措施。 3、桥面纵坡:0.3%,竖(凸)曲线半径R15000m。 4、桥梁横披:车行道2.0%,人行道2.0%(盖梁调整)。 5、通航标准:无通航要求。 6、防洪标高:20.1米。 7、横断布置: 0.25米(栏杆)+6.5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4.0米(机非分隔带,植绿化)+16.0米(机动车道)+7.0米(中央分隔带,植绿化)+16.0米(机动车道)+4.0米(机非分隔带,植绿化)+6.5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0.25米(栏杆)=60.5米。
该图纸为某人行道车行道及墓碑建筑构造做法,内容包含行车路剖面图,汀步做法,人行道做法,墓碑平面图,背立面图,剖面图,侧立面图等。
图纸设计非常详细,包括浇灌式水泥混凝土人行道,预制水泥混凝土块人行道,沥青混凝人行道,沥青表面处治人行道,平铺砖人行道,煤渣石灰土人行道,水泥混凝土立路缘石(背后加固)
水泥混凝土立路缘石,条石立路缘石,水泥混凝土平路缘石(背后加固),条石平路缘石(背后加固),立砖砌平路缘石,侧砖砌平路缘石等,供大家下载参考。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一) 设计标准 1、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城-A,人群4.0kPa。 2、设计地震基本烈度Ⅶ度,设置抗震措施。 3、桥面纵坡:0.3%,竖(凸)曲线半径R15000m。 4、桥梁横披:车行道2.0%,人行道2.0%(盖梁调整)。 5、通航标准:无通航要求。 6、防洪标高:20.1米。 7、横断布置: 0.25米(栏杆)+6.5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4.0米(机非分隔带,植绿化)+16.0米(机动车道)+7.0米(中央分隔带,植绿化)+16.0米(机动车道)+4.0米(机非分隔带,植绿化)+6.5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0.25米(栏杆)=60.5米。
1、本图尺寸除坐标里程、高程以米计外,余均以厘米计,比例为1:200。 2、本桥为跨国道213线及练江而设,上部构造为16+4X20+16米空心板,下部构造为三柱式墩台。基础为嵌岩桩。 3、本桥位于直线段内,桥轴线与其下213线交角为45°,桥上纵坡为+1.388%,桥面横坡为双向2%。 4、本桥xx桥台设3米高锥坡带6.5米高挡墙与路堤相接,挡墙由桥台前4.5米高变为桥台侧6.5米高,元江岸设6米高锥坡带4.6米高挡墙与路堤相接。 5、为便于施工放样,建立以桥中心桩号(K117+208)为坐标原点,路线前进方向为X轴,法线方向为Y轴的直角坐标系。
2、设计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3.5kN/m 7、本桥上部采用27.6m预应力或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面连续,下部桥墩采用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台采用重力式L台扩大基础。 8、新桥与旧桥之间结构层断开,预留2cm宽的纵缝,桥面连续。 9、本桥在0号桥台、3号墩、6号桥台处分别设置一道SSFB-D80型的伸缩缝。 10、设计洪水频率:1/100。 11、地质情况:河床断面覆盖1.5-4.2m厚的卵石层,8-11.3厚的强风化花岗岩层,以下是微风化花岗岩层;地基容许承载力为400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