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程为xx河属xx水系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xx的xx境内的xx,流经xx、xx、xx、xx、xx、xx县六市县(区),于xx县城关以南汇入xx,河道全长213km,集雨面积2600km2,其中县境内河道长50.5km,集雨面积853km2。流域内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睢水关以后向低山,丘陵区过渡,河谷亦逐渐开阔,呈宽浅复式河床,流入xx县境内xx、xx乡一带。河道横截龙泉山余脉,形成一个锁口,河面缩窄为110m。以下进入丘陵平坝区,河床变宽,比降平缓,漫滩多,河槽呈S形分布。经xx县城、xx,下至xx县与xx县界止,xx境内河段长50.5km。该段河漫滩及阶地发育,河道河面宽一般300—600m,最宽可达1.5km。本次灾后重建实施河段主要位于xxxx大桥至政府砂场左岸,堤防长度267m。 2.1.2、气象水文特征 本流域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其主要特点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常有旱涝发生,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春季干旱,夏季炎热多暴雨,洪旱交替。秋季气温下降快,对绵雨,冬季温和少雨;多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876.7mm,历年最大降水量1466.8mm,最少历年降雨492.4mm,本流域上游处于鹿头山暴雨区,暴雨量大而频繁,且汇流时间短,时空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夏秋的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1.7%。 2.1.3、工程地质 本次xx河河段灾后重建堤防主要位于xx河xx大切至政府沙场左岸,提防长度为267m。 堤防段:红色及淤积等多种成因类型。上部分为褐黄色粘质砂土,较疏松,厚1.5-3m;下部分为沙砾石层,砾石成分为石灰层、砂岩、花岗岩、玄武岩等,砾石为1.5cm以下占60%,其次为3-5cm,大者达10cm,分选性差,厚度在13-20mm之间,以xx县至县城段为最后,可达20m。其下为白垩系下白龙组(K1b)砂岩。
河堤灾后重建堤防施工组织设计-图一
河堤灾后重建堤防施工组织设计-图二
河堤灾后重建堤防施工组织设计-图三
河堤灾后重建堤防施工组织设计-图四
河堤灾后重建堤防施工组织设计-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