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项目岩溶地区的地质特点是溶洞间连通性极好,溶洞的大小不一致,本桥址处小的10~50cm深,最大的达35.05m深,并有不同程度的溶洞群出现(呈珠串型),最多可达15层之多,各溶洞上下之间顶板薄厚不一,最薄的只有20cm。由于以上特点,在钻孔施工中经常出现坍孔、串孔、卡钻、斜孔、掉钻、地面沉陷以及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混凝土流失大、混凝土面下降导致导管悬空等情况出现。因此,对于岩溶地区钻孔桩施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对于施工质量的保证及今后在相似地质情况下指导钻孔桩施工均有重要意义。
本桥上部构造为分离式双幅结构,桥梁标准宽度28m,两侧外设1.5m人行道;跨径组合为两岸引桥为11*25m与1*25mT梁,桥面连续,4#墩设伸缩缝;中间跨越资江部分为4*50mT梁,先简支、后墩梁固结,形成连续刚构体系,桥梁全长516.9m。
一、概述 某特大桥主桥主墩36#墩、37#墩为于水中,36#墩采用筑岛围堰法施工,37#墩采用打入桩平台法施工,38#墩和39#边墩均在岸边,现我项目部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清况,结合项目部现有的材料,计划36#墩、38#墩和39#边墩承台采用钢筋混凝土套箱围堰法施工,37#墩采用钢沉井围堰法施工。钢沉井采用肇源大桥用过的钢沉井,原肇源大桥埋深6米,本桥37#墩埋深3.5米,钢沉井不再做设计计算,只对钢筋混凝土套箱围堰设计和三个主墩承台封底混凝土进行验算。
内容简介 1 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1.1工程概况 1.1.1工程简述 某特大桥桥址处位于XX县与XX县交界处,在XX镇与XX镇之间,桥中心里程DKXX,由3-24m和48-32m简支T梁和1-(40+56+40m)和1-(40+64+40m)刚构连续梁组成,全长1936.32m
一、工程概况: 某特大桥工程地处蒲田市某镇,起点桩号:DK100+348.713,终点桩号为:DK103+167.940。共计87个桥墩,桥墩高度从4m~12m高,全部为直坡矩形桥墩。平面尺寸大部分为3.2×7.2m,33#、36#为3.4×7.2m,34#、35#为3.4×7.6m。桥墩墩高小于6m为实心墩,6m及6m以上为空心桥墩。
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特大桥起讫里程DK52+054.09—DK62+822.49,中心里程DK057+ 438.29,桥全长:L=10768.4m,位于中山市西区沙朗村附近,沿线穿越农田,鱼塘,并横跨沙朗河(深约1.5m,Ⅶ级航道)及星辰河(深约3m,Ⅵ航道)。
1、总体概况 某特大桥 国道203线某段某特大桥,桥长2158米,中心桩号K43+475,桥型结构为主桥采用65米+5孔*100+65米七孔一联预应力混凝土半钢构一连续箱形梁,某松花江特大桥引桥38孔*40米装配式预应力砼简支转连续T梁,连孔形式为4孔一联和3孔一联。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引桥下部采用直径1.8米柱式墩柱,主桥下部采用1.5米壁厚的双薄壁墩,边墩采用1.5*1.8米方柱墩。
京沪高速公路某特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路线全长2.585公里(即特大桥),特大桥主要被跨屋有通道及渠。特大桥在修筑起点与独流互通式立交相接,桥梁修筑起点桩号AK72+801,桥梁修筑终点桩号AK75+386。本路段设计采用一级公里标准.
一、挂篮结构 菱形挂篮有主纵桁梁、行走系统、底篮、后锚系统共四部分组成。 1.主纵桁梁 主纵桁梁是挂篮的主要承重结构,桁架分两片立于腹板位置,其间用工字钢组成平面连接系。每片桁架主行杆件均用2片200mm槽钢组焊而成,节点处用20mm节点板和M12螺栓连接。前梁由1片800mm工字钢组焊而成,中梁由120mm槽钢与钢板组焊成的1.2米高桁架。 2.行走系统 行走系统为液压走行系统,走行轨道为500mm工字钢,每边2片置于腹板位置。挂篮前后车以反扣轮的形式沿轨道顶板下缘滑行,不须加设平衡重。液压缸分为后拉油缸、行走油缸、千斤顶油缸,每侧各一个,6个液压油缸和泵站之间全部用软管相连。 3.底篮 底篮直接承受悬浇梁段的施工重量,由下横桁梁和底模纵梁及吊带组成。前后吊带的作用是为底模平台提供前吊点,承受约50%的挂篮荷载。后吊带从箱梁的底板预留孔中穿过,下端与底模平台相连,上端2台千斤顶和扁担梁支撑在箱梁底板顶面上。后吊带承受约50%挂篮荷载并将其传给箱梁底板。吊带采用32mm精轧螺纹钢筋。底模纵梁采用430mm工字钢,横梁采用560mm工字钢。 二、挂篮安装 挂篮进入工地后应进行试拼,以发现由于制作不精确及运输中发现变形造成的问题,保证正式安装时的顺利及工程进度,6#、8#挂篮在陆地上拼装为走行轨、桁梁、底篮、工作台四部分后,然后用35吨吊车将各部件吊至0#块顶拼装成整体。7#挂篮各单件由运输船运至7#墩处,然后通过浮吊吊至0#块顶,在0#块顶拼装成整体。
一、桥址概况 甬台温铁路**特大桥在**主干流长甸附近跨越**,桥位位于三江口上游,桥位附近河道顺直,滩槽明显。线路在左岸跨越83省道,在右岸跨越红光路,两条道路均为水泥路面,83省道路宽12.0m,红光路面宽7.0m,铁路与83省道交角111°,其中83省道车流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