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依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T B02-01-2008)
[概况]公路大桥桥位区地形高程为156~219.0m,最大地形相对高差约63m,地形陡峭,山谷自然坡度40~50°,植被发育。山谷南北展布,与线路基本正交。桥跨布置为3-(3x40)m预应力混凝土T梁(后张T梁,先简支后连续)。桥梁平面位于缓和曲线、圆曲线及直线上。平曲线:桥梁平面位于曲线、直线上;桥面宽度:12m=0.5m(防撞护栏)+ 11m(行车道)+0.5m(防撞护栏);纵坡:全桥纵坡为3%。公路-Ⅱ级。桥台采用桩柱式桥台,桩径1.8m。桥墩采用柱式桥墩,桩基础,其中1、2、7、8#桥墩墩柱直径为1.6m,桩基直径为1.8m;3、6#桥墩采用变截面柱式墩,第一节墩柱直径为1.6m,第二节墩柱直径为1.8m,桩基直径为2.0m。4、5#桥墩与梁体固结。桩基均按嵌岩桩设计,施工采用机械成孔。混凝土采用C50、C40、C30、桩基采用C25混凝土。预制箱梁锚具采用OVM型锚具及其配套的设备,管道成孔采用金属波纹管。普通钢筋采用HPB235、HRB335和HRB400钢筋。支座采用板式橡胶支座,D80型毛勒伸缩缝、D160型模数式伸缩缝。桥面铺装采用4cm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5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8cmC50钢筋混凝土……61张CAD,设计于2013年
设计荷载:公路—Ⅰ级;设计时速:80Km/h;桥面净宽:0.5m(护栏)+15.25m+3.0m(中央分隔带)+15.25m+0.5m(护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抗震设防措施等级为7级;桥梁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本桥上部结构采用35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斜桥正做。桥梁沿线路方向全长148.1米,横向143.74米。全桥平面处于R=1520m圆曲线上。全桥在桥台处设2道横向伸缩缝,4道纵向伸缩缝。下部结构桥台采用重力式U型桥台,桩基础及扩大基础。桥台侧独立墩采用柱式墩,桩基础及扩大基础。梁高1.8m,梁长34.92m。主梁按A类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
主要材料: C50、C30、C25混凝土。C25片石混凝土、C50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沥青混凝土、M7.5浆砌片石、砂砾垫层、片石、碎石、粘土、油毛毡、透水土工布、干砌片石、水泥稳定碎石;低松弛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普通钢筋采用R235和HRB335钢筋。预制箱梁锚具采用OVM型锚具及其配套的设备。预制小箱梁钢束管道采用塑料波纹管。板式橡胶支座。选用道桥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PB)。
……
共计119张,附计算书。设计于2010年.
技术标准: 1、荷载标准:公路Ⅰ级。 2、桥面宽度:26.5m(不包括布索区宽度),双向四车道,不设人行道。 3、地震等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进行设防。 4、通航:最高通航水位为1.38m,通航净高7m,主通航孔净宽60m。 5、船舶撞击力:按内河Ⅳ级航道,顺桥向450KN,横桥向550KN。 6、设计洪水: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 7、设计行车速度:80km/h。 ...... 桥梁布置: 主桥为68+140+68三跨一联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其各部形式如下。 塔柱采用四柱式,柱直径Ф2.2m,横桥向中距与索面距一致为28.5m,顺桥向中距5m,顺桥向双柱间共设置五道横梁。桥面以上塔柱高36.285m,两主塔均采用塔、梁固结体系,主墩顶设支座。 主塔墩截面采用4×9m的近椭圆形实体柱。墩身表面设一层由φ6带肋焊接钢筋网。 主塔墩左、右基础均由9根φ1.5m的钻孔桩组成群桩基础,群桩按平行矩形布排,顺桥向3排,横桥向3排。桩基均为摩擦桩。承台为横桥向11米,顺桥向11米的矩形,厚3米,横桥向采用双系梁连接。 过渡墩基础左、右每侧为2根φ1.5m的钻孔桩,按摩擦桩设计。承台设计为带系梁的分离式结构。墩身设计为门式结构。 共85张CAD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