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地质情况 ***隧道左幅进口(砚山)端表层覆盖层均为黄粘土,厚8~15米,遇水极易滑坡;下层为炭质页岩,岩层松散、破碎;其中含灰黑色炭质泥岩,遇水具有流动性。左幅出口(广南)端左侧全部为水田带,仰坡及右侧均为黄粘土地。地下水位表层渗析水为主;其中洞口仰坡上有大面积水田,并有大量泉水涌出。隧道埋深较浅,为浅埋隧道,其中最大埋深44米。 暗洞围岩为灰黑色炭质页岩,节理裂隙、页理极为发育,强风化,碎石状,地下水及其发育。 二、换拱原因 ①、上导开挖放置时间过长,对沉降和收敛预计不足。 ②、设计支护措施过弱,造成拱顶大范围沉降及局部坍塌。如左线的K198+310塌方,左线K198+302塌方,刚过大管棚支护段,就引起隧道拱顶坍塌;如左线K198+287~254、K197+958~K198+029段大量沉降。 ③、设计院对塌方段处理意见不够及时,如左线的K198+310塌方,在2005年11月1日坍塌,到2005年11月18日才给处理意见。 ④、地勘和超前预报不能及时反馈现场施工。 ⑤、施工措施不力,二次衬砌没有及时跟上上导开挖。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