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主洞与横通道关系节点详图

注:   1.图中尺寸除高程、桩号以m计外,其余尺寸均以cm为单位。   2.车行横通道与紧急停车带交叉口处车行横通道采用加强衬砌,加强衬砌长度IV级围岩取a=7m。   3.上表中A、F两点分别是左右线主洞隧道中线上的点,B和E点分别是左右洞路面边缘上的点,C点和D点分别是隧道主洞左右线测量线与横通道中线交点。   4.i值为C点至D点之间的纵坡,左线至右线上坡为正。   5.α,β分别为左右线隧道测量轴线与车行横通道中线的夹角。   6.表中“中心桩号”为紧急停车带中心桩号。   

上传人: 上传时间:2019-10-08 14:00:03 文档格式:dwg 收藏数:0 页数: 2 评论数: 0 分类标签: 建筑设计 / 建筑节点详图 / 通用节点详图
详细介绍 相关推荐 内容评论
详细介绍
隧道主洞与横通道关系节点详图-图一

隧道主洞与横通道关系节点详图-图一

隧道主洞与横通道关系节点详图-图二

隧道主洞与横通道关系节点详图-图二

特别声明:本资料属于用户上传的共享下载内容,仅只用于学习不可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 联系站方删除!

收藏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点击分享

相关推荐
  • 钢管桩与支撑连接节点空间关系详图
    本资料为钢管桩与支撑连接节点空间关系详图,含钢管桩与支撑连接节点空间关系详图、支撑中间支柱Z1(a)等,欢迎下载。
  • 区间竖井横通道结构CAD参考图
    本工程为区间竖井横通道结构CAD参考图,包含竖井平面图、竖井纵断面图、 横通道支护图等,图纸内容完整,表达清晰,制图严谨,欢迎设计师下载使用
  • 地铁施工竖井及横通道施工方案
    XXX区间线路基本呈西南-东北走向,出XXX站后,区间隧道与路近似平行,然后调整线路与XXX站南侧预留段相接。沿线主要建筑有XXX大厦、XXX建设大厦等。 施工竖井和施工横通道在区间K9+921.965里程处。施工竖井位于XXX大厦西南角、XXX大厦东南角的空地内,施工占地1025m2。竖井开挖断面净空为6.0×4.6m的矩形断面,竖井开挖深度达20.147m。开挖土方量计731m3,喷射C20混凝土计145m3。横通道开挖断面为5.1m(宽)×7.98m(高),隧道长度43.5m.计开挖土方量1700m3、喷射C20混凝土306m3。
  • 分离式隧道衬砌节点详图设计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 分离式隧道内轮廓设计节点详图

    注:    1.图中尺寸均以cm为单位,比例1:100。    2.隧道建筑限界技术标准:    (1)设计速度:80km/h。    (2)净宽10.25m;净高5m。    3.隧道衬砌内轮廓尺寸已包含内装层厚度(即图中尺寸为模注砼内表面尺寸)。    4.图中各项高度均由结构设计基线量度,该基线通过路面设计高程点。    5.当隧道无超高(位于直线或半径≥2500m的圆曲线上)时,h=22.5cm,H=40cm。    6.当隧道有超高时,超高路面横坡值以及超高对应的H、h值下表。   

  • [北京]地铁施工竖井及横通道施工方案_
    XXX区间线路基本呈西南-东北走向,出XXX站后,区间隧道与路近似平行,然后调整线路与XXX站南侧预留段相接。沿线主要建筑有XXX大厦、XXX建设大厦等。
  • [北京]地铁施工竖井及横通道施工方案
    XXX区间线路基本呈西南-东北走向,出XXX站后,区间隧道与路近似平行,然后调整线路与XXX站南侧预留段相接。沿线主要建筑有XXX大厦、XXX建设大厦等。
  • 某施工双面坡普通道路节点构造详图
    某施工双面坡普通道路节点构造详图,包括说明、路缝平面布置图、道路施工验收标准、道路缝详图、一次施工道路详图、道路缝详图、二次施工道路详图、道路施工验收标准。
  • 高速铁路某标段制梁场通道节点详图设计

    根据地勘报告可知,梁场地貌单元属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地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局部呈台阶状,地面标高一般在129.85~133.72m,最大高差为3.87m。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埋深7.50~8.00m。地质分层如下:第1层为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局部硬塑。土质较均匀,含少量铁质氧化物及砂粒。切面较光滑,摇震无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分布普遍,厚度不均,揭露厚度一般为0.40~3.0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160kPa。第2层为卵石:黄褐色,稍密~中密,湿~饱和。卵石成分主要为中风化花岗片麻岩,呈次棱角状~亚圆状,粒径一般2~10cm,最大20cm,充填35%左右的中粗砂和粘性土,级配较好。该层分布普遍,厚度较大,揭露厚度一般为9.20~19.2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350kPa。

  • 分离式隧道监控量测节点详图设计

    此图为分离式隧道监控量测设计详图,可供参考下载。

  • 分离式隧道纵断面节点详图设计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 分离式隧道内部装饰节点详图设计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 分离式隧道防排水节点CAD详图
    本资料为分离式隧道防排水节点CAD详图,图纸内容完整,表达清晰,制图严谨,欢迎设计师下载借鉴。
  • 双线分离式隧道衬砌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滴水岩一号隧道与轨道五号线红岩村车站A号通道交叉关系平面图
    本工程为滴水岩一号隧道与轨道五号线红岩村车站A号通道交叉关系平面图,包含滴水岩一号隧道与轨道五号线红岩村车站A号通道交叉关系立面图、滴水岩一号隧道与轨道五号线红岩村车站A号通道交叉关系立面图、滴水岩一号隧道与轨道五号线红岩村车站A号通道交叉关系平面图等,图纸内容完整,表达清晰,制图严谨,欢迎设计师下载使用。
  • 1-50m箱形拱桥箱段间横系梁构造节点详图设计

    二、预制拱箱的制作工艺   (一)预制各段拱箱的工艺流程,以边箱为例大致如下:   (二)模板的制作安装、钢筋的绑扎、块件的预制和组装、混凝土的浇制和养护及拱箱预制成品的验收,均需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三)箱段两端的堵模最好使用钢模板,以保证堵头面平整。模板上应涂润滑剂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减少起顶时的脱模粘结力。如使用土胎底模,须特别注意夯筑平整结实,不允许发生沉陷或局部凹凸。   

  • 斜腿.主梁.弦梁及横系梁一般构造节点详图设计

    设计标准: 汽车-20级 , 挂车-100   桥 宽: 0.25+3.0+3.0+2 4.5+3.0+3.0+0.25=21.5米。   桥 长:6.83+5x67.00+6.83=348.66米   

  • 斜腿刚架桥横系梁构造节点详图设计

    设计标准: 汽车-20级 , 挂车-100   桥 宽: 0.25+3.0+3.0+2 4.5+3.0+3.0+0.25=21.5米。   桥 长:6.83+5x67.00+6.83=348.66米   

  • 地铁区间竖井及横通道暗挖支护施工组织设计
    竖井井深19.2m,内净空为4.6m×6m,初支结构厚0.3m,钢格栅支护施工,采用倒挂井壁法施作。钢格栅间距:-1.2m~-4.2m每榀间距为0.75m,-4.2m~-4.85m每榀间距为0.65m,-4.85~-7.35m每榀间距为0.5m,-7.35~-7.95m每榀间距为0.3m,-7.95m~-17.45m每榀间距为0.5m,-17.45m~-19.05m每榀间距为0.4m。采用φ42×3.25,L=3.0m锁脚锚管加固,间距竖向每两榀格栅打设一次,环向间距1.2m一次。
  • 地铁车站竖井及横通道施工方案
    流花路站为地下车站,是广州市是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工程的第十六座车站,车站为地下两层车站,采用15m双柱岛式站台。车站中心里程YCK21+176.065,总长696.55米(其中车站主体结构长271m,配线段长425.55m),标准段宽为26.15米,有效站台中心顶板埋深19.384m。
  • 厦门火车站轨道交通土建预留工程区间隧道横通道二次衬砌施工方案
    厦门火车站轨道交通土建预留工程起点~厦门火车站站区间,起点设计里程为左DK0+193.273,终点里程为左DK0+549.001,全长355.728双线延长米,区间范围内现状地面标高5.8m~19m,区间起点以2‰单向坡进入厦门火车站站。区间隧道左右线均包含一组半径R=1000m曲线,线间距5.0~7.1m,设置有一组12号5.0m线间距交叉渡线,轨面标高为-11.883m~-11.170m,区间隧道最大埋深30.8m,最小埋深16m。 鉴于工期压力,预留工程隧道在起点及终点端头各设竖井1座,作为区间隧道施工的临时通道组织施工。南竖井作为施工竖井,为南竖井和区间隧道联通设置渐变断面的横通道与区间隧道正洞连接,施工期间为折返线隧道的主要施工竖井,负责区间隧道的施工,施工完成后南竖井和横通道改造利用为永久通风竖井和通风道。 横通道起讫里程为HK0+000~HK0+027.05,终点里程HK0+027.05与区间隧道起点DK0+193.273重合,其中HK0+000~HK0+008.64为内净空6.2×6.498m直线段、HK0+008.64~HK0+027.05为内净空6.2~10.2m×6.498m曲线渐变断面,线路中线半径约23m;横通道起点路基顶面设计高程为-12.614,沿前进方向3‰上坡,终点路基顶面设计高程为-12.533;周围无重要建筑物。
  • 某广场经典水池横设计cad详图
    本工程为:某广场经典水池横设计cad详图,包含剖面图、建筑设计说明等,图纸内容完整,表达清晰,制图严谨,欢迎设计师下载使用。
  • 双线分离式隧道右线照明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左线照明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分离式隧道照明布置节点详图设计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 双线分离式隧道内部装饰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内路面结构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双线分离式隧道洞口平面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 分离式隧道行人横洞节点详图设计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 双线分离式隧道监控量测节点详图设计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点击查看更多
全部评论 我要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