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1.图中尺寸除高程、桩号以m计外,其余尺寸均以cm为单位。 2.车行横通道与紧急停车带交叉口处车行横通道采用加强衬砌,加强衬砌长度IV级围岩取a=7m。 3.上表中A、F两点分别是左右线主洞隧道中线上的点,B和E点分别是左右洞路面边缘上的点,C点和D点分别是隧道主洞左右线测量线与横通道中线交点。 4.i值为C点至D点之间的纵坡,左线至右线上坡为正。 5.α,β分别为左右线隧道测量轴线与车行横通道中线的夹角。 6.表中“中心桩号”为紧急停车带中心桩号。
隧道主洞与横通道关系节点详图-图一
隧道主洞与横通道关系节点详图-图二
注: 1.图中尺寸均以cm为单位,比例1:100。 2.隧道建筑限界技术标准: (1)设计速度:80km/h。 (2)净宽10.25m;净高5m。 3.隧道衬砌内轮廓尺寸已包含内装层厚度(即图中尺寸为模注砼内表面尺寸)。 4.图中各项高度均由结构设计基线量度,该基线通过路面设计高程点。 5.当隧道无超高(位于直线或半径≥2500m的圆曲线上)时,h=22.5cm,H=40cm。 6.当隧道有超高时,超高路面横坡值以及超高对应的H、h值下表。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根据地勘报告可知,梁场地貌单元属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地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局部呈台阶状,地面标高一般在129.85~133.72m,最大高差为3.87m。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埋深7.50~8.00m。地质分层如下:第1层为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局部硬塑。土质较均匀,含少量铁质氧化物及砂粒。切面较光滑,摇震无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分布普遍,厚度不均,揭露厚度一般为0.40~3.0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160kPa。第2层为卵石:黄褐色,稍密~中密,湿~饱和。卵石成分主要为中风化花岗片麻岩,呈次棱角状~亚圆状,粒径一般2~10cm,最大20cm,充填35%左右的中粗砂和粘性土,级配较好。该层分布普遍,厚度较大,揭露厚度一般为9.20~19.2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350kPa。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设计标准: 汽车-20级 , 挂车-100 桥 宽: 0.25+3.0+3.0+2 4.5+3.0+3.0+0.25=21.5米。 桥 长:6.83+5x67.00+6.83=348.66米
设计标准: 汽车-20级 , 挂车-100 桥 宽: 0.25+3.0+3.0+2 4.5+3.0+3.0+0.25=21.5米。 桥 长:6.83+5x67.00+6.83=348.66米
二、预制拱箱的制作工艺 (一)预制各段拱箱的工艺流程,以边箱为例大致如下: (二)模板的制作安装、钢筋的绑扎、块件的预制和组装、混凝土的浇制和养护及拱箱预制成品的验收,均需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三)箱段两端的堵模最好使用钢模板,以保证堵头面平整。模板上应涂润滑剂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减少起顶时的脱模粘结力。如使用土胎底模,须特别注意夯筑平整结实,不允许发生沉陷或局部凹凸。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