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沿线沟渠、河流较多,水资源充裕,水质优良,取水方便,可就近引水上路,作为工程用水;生活用水可用自来水。同时工程所在地电网发达,施工用电较为方便。
东莞市中堂镇南潢道路大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图一
一.设计执行情况 1.排水体系基本上做到“一沟一涵”,涵洞的设置视现场地形、地质情况选用合适的结构形式。 2.设置截水沟,截水沟与挖方边坡坡顶的距离应大于5米。截水沟挖出的土,用于路堑与截水沟之间修成土台并夯实,台顶筑成2%倾向截水沟的横坡。 3.路堤填土高度大于6米路段采用网格防护,一般草皮护坡。 4.路面面层采用22cm厚抗弯拉强度为4.5Mpa的水泥砼,底基层为3%水泥石屑,施工采用脱水工艺,路面粗糙度用切纹处理。
1、工程范围 本施工方案的编制范围以业主提供的红线图的控制坐标点为依据,工作范围主要为吹填施工,排水板施工,及围堰、排水口等施工工作。
1.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XX。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处于东莞中部大朗、寮步和大岭山三镇围合区域,是东莞市的地理几何中心,属丘陵水系发育地区,位于莞深高速公路中段,距离广州83公里、深圳35公里、莞城25公里。 本次项目设计的XX路(无桥梁),道路呈东西走向,起点接规划路XX路,沿线分别与规划的7条道路以及已经施工完的货运干道XX段(现XX路)相交,终点至规划道路XX路相接,是松山湖北部工业城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全长1223.710米,宽24米,道路双向4车道,道路全线现状为荒地、果园和菜地,沿途无拆迁。 1.2、设计依据 (1)、《中标通知书》 (2)、《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北部工业城规划资料》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5)、《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8)、《公路软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9)、《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1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T004-89) (15)、《XX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6)、《XX路纵横断面测量数据》 (17)、《松山湖北部工业城DXX路工程方案设计》 (18)、其它现行相关标准、规范和规定等 1.3、地质情况 1.3.1场地地层结构及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由上而下由填土层、耕植土,第四系坡积的粉质粘土,第四系冲洪积的淤泥质土、中细砂,残积的砂质粘性土等组成。 2、道路工程设计 2.1、平面线位设计 本项目道路的线位主要根据《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东区规划资料》及北区最新路网的道路坐标控制图确定。在经过实地现场踏勘以后,沿线无重大拆迁,全路段均适宜建设道路。 道路中心线及断面宽度与规划一致。 道路全线为直线,不设置缓和曲线和超高。 2.1.1交叉口设计 道路沿线的交叉口根据规划全部采用平面交叉。本次设计均采用平交路口。 1)、与XX路相交的次干道及规划支路交叉口,不采用渠化岛处理。 道路全线长约1224m,道路全线共设置1个转折点,在桩号K0+984.049与货运干道XX段(现XX路)交叉口处,全线不设置缓和曲线和超高。 2)、与货运干道XX段(现XX路)交叉口采用灯控。 2.2、纵断面设计 本项目纵断面设计控制点标高主要根据《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北区地区道路竖向规划》的道路竖向控制图及已经施工完的相交道路标高确定。主要考虑以下 1、道路与货运干道XX段(现XX路)及现状北四路的标高衔接。 2、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满足路面雨水的排放要求。 3、道路纵断面设计要考虑管线敷设的需要。 4、坡长、最大纵坡、竖曲线半径和平纵组合等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要求设计。 考虑上述控制因素按规划标高进行纵断面设计,最小纵坡按0.3%控制。 2.3、横断面设计 道路路幅的组成为: 4 m(人行道、非机动车道)+16m(机动车道)+4 m(人行道、非机动车道)=24.0m。 机动车道采用抛物线+直线型横坡,合成坡度为2.0%,人行道横坡与机动车道相反,坡度为1.5%。人行道路缘石高出路面15cm,为方便残疾人行走,人行道设置盲道,人行横道采用无障碍设计。路缘石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 2.4、路基工程 2.4.1、路基填土及压实度 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路槽底面以下80cm深度内的路床应优先选用砾(角砾)类土、砂类土作填料,土质较差的土可填于路堤底部。用不同填料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用同类填料。每层的填土厚度按规范要求,应不超过30cm,填土前应先将原地表进行清理,整平压实,有树木及植物须将根茎挖除。 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应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要求,一般路堤,路床项面以下0~80cm应不小于95%,0~30cm路基填料CBR为6,30~80cm路基填料CBR为4;路床顶面以下80~150cm应不小于94%,路基填料CBR为3;路床顶面l50cm以下应不小于92%,路基填料CBR为2。零填及路堑路床项面以下0~80cm应不小于95%,0~30cm路基填料CBR为6,30~80cm路基填料CBR为4。 2.4.2、路基边坡及防护 路堤边坡坡度采用1:1.5。一般路段路堤填高4.0米及以下采用在植草进行防护,大于4.0米采用衬砌拱植草防护。拟建道路遇水塘时,应先施工围堰,将围堰内水抽除,然后清除塘底浮淤,在坡角位置砌筑(或抛填)块石石垛,再填筑路堤。抛石堆至水塘常水位以上0.5m范围边坡砌筑砂浆片石护面,浆砌片石护面以上边坡至坡项采用植草防护。 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时,基底表面应挖成宽2m、底部以2%~4%向内倾斜的台阶。
00封面.dwg 01图纸目录.dwg 02交通设施设计说明.dwg 03区域位置图.dwg 04交通设施总图例.dwg 05交通工程数量表.dwg 06支路一-交通.dwg 07~08北12、13路-交通.dwg 09~17工业东路—交通.dwg 18~23工业南路—交通.dwg 24~31工业西路南段—交通.dwg 32大学连接线-交通.dwg 33~40滨湖南路—交通.dwg 41~42沁园路—交通.dwg 43莞樟路口平面图.dwg 44~45新竹路改线段.DWG 46松山湖大道辅道.DWG 47北部湖滨路入口.dwg 48-49松山湖大道.dwg 50-51C2路.dwg 52-54学府路.dwg 55S12线.dwg 56-64物流干道.dwg 65-66工业北二路.dwg 73交通标志牌结构图设计说明.dwg 74单柱标志结构图(人行横道牌).dwg 75单柱标志结构图(2-φ800).dwg 76 10Y型悬臂标志结构图(6-φ1000).dwg 77 F型φ219立柱标志(挤压板)结构图.dwg 78单柱标志结构图(Δφ900).dwg 79单柱标志结构图(△900+φ800).dwg
3 采用的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1、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4年3月) 2、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3、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 4、 《工程测量规范》 (GD50026-93) 5、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CJJ56-94) 6、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7、 《工程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 (城市建设工程部分) 8、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06) 9、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 10、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11、 《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 44-91) 12、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 4 设计概要 4.1 工程概况、工程规模及主要内容 (1) 概述 东莞市XX工业城市政配套工程位于东莞XX工业城,是规划的XX工业城的市政配套次干道,本工程E1号路起始于E区辅道,终止于工业东路,主要为E1号路路两侧工业区出入新城路及工业东路的纽带。规划的道路红线宽E1号路为15m,道路全长为520.276m,道路实施长为461.432m。现道路红线范围现状两侧沿线多为荒地等。 (2)工程规模及主要内容 本工程E1号路起始于E区辅道,终止于工业东路。道路全长为520.276m,道路实施长为461.432m。。E1号路道路红线为15m,其中车行道宽8m,双向2车道,两侧人行道宽各3.5m。本工程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防水防滑环保砖。 E1号路主要工程内容为:461.432m的沥青路面、461.432m翻挖碾压地基处理、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给水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 4.2 平纵线行设计技术要点 (1)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珠区坐标系。 路线布设符合东莞市XX工业区路网规划的总体走向,路线起终点明确,线路走向按规划线位,且与规划部门进行沟通,得到规划部门确认。道路全线为直线,不设置超高和加宽。 (2)纵断面线形设计 高程系统为85国家高程系统。 纵断面设计按规划高程、现状地坪标高、已建道路高程等因素进行设计。 道路中心线的设计标高和雨水口的布置除交叉口范围以交叉口设计图为准外,其余以纵断面为准。道路全线最大纵坡为1.4%,最小纵坡为0.0%。